图文:李宝智
今日天雨尽倾,农人歇脚,翻出我2014年在西安春节期间的日记,从中摘抄一篇,《唐风余韵:长安一梦”用现代化手段以飨读者:
长安城的天空,是那种高远而澄澈的蓝。我站在城墙上,望着那排列整齐的坊市,仿佛还能听见千年前的市声。唐代的长安,是世界的中心,是文化的熔炉,是诗人笔下的璀璨星河。
唐朝之盛,始于贞观,极于开元。那时的长安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城墙高耸,坊市井然,街上行人如织,有中原来的商人,西域来的胡商,东瀛来的遣唐使。他们带来了异域的珍宝,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唐朝人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并融合了这些外来之物,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名字如同星辰,照亮了千年文坛。李白的诗豪放飘逸,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诗平易近人,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们的诗作,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
唐代的书法艺术也达到了巅峰。颜真卿的楷书,端庄雄伟;柳公权的楷书,清劲遒健;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他们的墨宝,至今仍是后人学习的典范。唐代的绘画,以吴道子为代表,他的人物画栩栩如生,有“吴带当风”之美誉。
唐代的宗教文化也十分繁荣。佛教在唐代达到了鼎盛,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带回佛经657部,并在长安大慈恩寺翻译佛经,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道教在唐代也得到了皇室的大力推崇,老子被尊为“太上玄元皇帝”。儒释道三教合一,形成了唐代独特的文化氛围。
唐代的科技也十分发达。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制定了《大衍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传播更加广泛;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曲辕犁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然而,盛极必衰。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唐朝的盛世幻梦。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使得唐朝由盛转衰。战乱频仍,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党争不断,藩镇割据,黄巢起义更是给唐朝以沉重打击。最终,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然而,唐代的文化并没有随之消亡。相反,它被后来的宋朝所继承,并通过科举、书籍印刷等方式延续影响。唐代的文化还传播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站在今日之西安,遥想昔日之长安,不禁感慨万千。唐代的文化,如同那大雁塔下的影子,虽历经千年,依然清晰可见。唐代的诗歌,依然在被后人传诵;唐代的书法,依然在被后人临摹;唐代的绘画,依然在被后人欣赏;唐代的故事,依然在被后人传颂。
唐代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它告诉我们,文化的繁荣需要开放的心态,需要包容的胸怀,需要创新的精神。唐代的文化,如同那长安城的明月,照亮了千年历史,也照亮了未来之路。
长安一梦,梦回大唐。那是一个文化的盛世,那是一个精神的故乡。
作者简介:李宝智,陕西省千阳县张家塬镇曹家塬村人,农民,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果树专业,为农民科技专家,有多项个人专利,职称:农艺师,现任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热爱文学,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发各公众平台。
千阳县“见义勇为” 先进个人, 2013年入选“全国好人榜”;多年获得宝鸡市老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金秋”活动论文奖;分别获得市县镇不同荣誉称号与表彰40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