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
文/张建国
不敢去触碰,那些
白色的汁都像年轻的乳
没有人知道
寂寂的内心是怎样的平静
百花争妍的时候
蜂蝶鸣唱起舞的时刻
箕张碧绿的叶
独自静静地收集夜空
怀抱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装进胸腔让它变作漫天星星的种子
流出比蜜还甜的汁液
(载《成子湖诗刊》2025年2月刊)
张建国,笔名冰凌子。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江苏成子湖诗歌部落成员。作品散见于《中国诗词》《诗刊•〈子曰》《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延河》《浙江诗人》《青年文学家》《金山》《诗苑》等报刊。
静静地存在,默默地丰盈
——赏读张建国《无花果》中的生命哲学
文/易自舒
在张建国的《无花果》中,我们欣喜邂逅了一种罕见的生命形态——它不张扬,不争艳,只是静静地存在,默默地成熟。这首诗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无花果的特质,却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尤其适合那些经历过繁华、如今趋于平静的致仕赋闲者细细品味。
诗的开篇便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敬畏:“不敢去触碰,那些/白色的汁都像年轻的乳”。这里的“不敢”并非恐惧,而是一种近乎虔诚的尊重。无花果的白色汁液被比喻为“年轻的乳”,这个意象既脆弱又充满生命力,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本源与纯洁。对于经历过世事沧桑的人而言,这种对脆弱之美的珍惜,或许正是岁月赋予的智慧——我们终于学会温柔对待世间细微而珍贵的事物。
“没有人知道/寂寂的内心是怎样的平静”——这两句诗揭示了无花果最深层的秘密,也是全诗的核心。在喧嚣世界之外,存在一种不为人知的平静,这种平静不需要外界认可,不需要他人理解,它自足而圆满。对于赋闲者而言,这种“寂寂的内心”状态或许正是最理想的生活境界——不再为外界的评价所困扰,不再为世俗的成败所焦虑,只是安然地存在。
诗歌继而展开一个对比鲜明的画面:“百花争妍的时候/蜂蝶鸣唱起舞的时刻/箕张碧绿的叶/独自静静地收集夜空”。当外界喧闹纷扰时,无花果选择了另一种存在方式——它不是参与竞争,而是转向自身,转向高处,收集那些被他人忽视的夜空。这种“收集”不是贪婪的攫取,而是一种静静的接纳,一种对宇宙馈赠的感恩。致仕者读至此,或许会心一笑——生命的意义不再在于争夺阳光下的位置,而在于欣赏夜空的深邃与美丽。
最动人的是诗的结尾:“怀抱一颗颗晶莹的露珠/装进胸腔让它变作漫天星星的种子/流出比蜜还甜的汁液”。这里完成了一个美丽的转化过程——从接收露珠,到将其转化为“星星的种子”,最终产生“比蜜还甜的汁液”。无花果不再是简单的植物,它成了一个微型的宇宙工场,进行着神圣的转化工作。这种转化不需要外界掌声,不需要他人见证,它自身就是完整的过程与结果。
对于步入人生秋季的人们,这首诗提供了一种可贵的生活范式:生命的价值不一定体现在喧嚣的成就和显赫的声名中,而可以存在于那些静默的、内在的转化过程中。我们收集经历、回忆与感悟,让它们在时间的胸腔中慢慢发酵,最终变成某种甜美的东西——可能是智慧,可能是平静,也可能是对生活更深层的理解。
《无花果》的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它不要炫目的技巧,不要复杂的隐喻,只是静静地陈述一种存在方式。这种诗风本身就如同它描写的对象——不张扬却自有深度,不喧哗却令人回味。
在这个崇尚表现、鼓励发声的时代,《无花果》提供了一种另类的生命想象:静默不是贫乏,寂寂不是空虚,它们可能是一种更为深刻的丰盈。就像无花果不需要开花就能结果一样,有些最甜美的生命成果,恰恰来自那些不显山不露水的内在过程。
对于放下职务、回归生活的致仕者而言,这首诗或许能够带来一丝慰藉与启示:生命的价值不必总是向外证明,它可以向内探寻;不必总是喧哗张扬,它可以静默丰盈。就像夜空中的星星,最恒久的光亮往往来自那些安静闪烁的存在。
当我们学会欣赏无花果式的生命,我们或许就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尝到那“比蜜还甜的汁液”——那是岁月静好的味道,是内在平静的甘甜,也是人生秋季特有的丰硕与满足。
2025.2.23乌江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