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三百九十八)》
作者:张志江(北京)

三百九十八
后出师表(十)
奸雄拊掌风云定,
俊伟登台岁月明。
举世开边天地肃,
斯人授首鬼神惊。

注: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阐述,事物的发展难以预测,局势会随行动发生逆转。并以先帝的经历为例,论证即便处于劣势,只要积极作为,也能扭转局面、成就大业;“奸雄”,曹操;“俊伟”,刘备;“举世开边”,指刘备“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斯人”,夏侯渊;“授首”,被斩杀,非主动献上头颅之意。

这首七绝以《后出师表》核心史实为骨,以精准用典、工整对仗为肉,在28字内浓缩“局势逆转”的论证逻辑,既贴合原文主旨,又具独立的诗性张力,可从史实呼应、艺术手法、主题升华三方面鉴赏:

一、字字扣史:以诗语复刻《后出师表》论证链
全诗四句严格对应《后出师表》的“反面铺垫—正面叙事—行动展开—成果印证”逻辑,是对原文的“诗意缩写”:
首句“奸雄拊掌风云定”:直击原文“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奸雄”锁定曹操,“拊掌”还原其得意神态,“风云定”则精准概括曹操“天下已平”的误判——此句是“局势可逆转”的反面铺垫,用曹操的傲慢反衬后续转折的冲击力。

次句“俊伟登台岁月明”:承接刘备的逆势崛起。“俊伟”直指刘备(注中明确),“登台”暗喻其建立基业(如联合孙权、攻取巴蜀后确立割据势力),“岁月明”则以“光明”意象对比首句的“定局”,写出刘备扭转颓势、局势转亮的过程,对应原文“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的转折。

三句“举世开边天地肃”:具象化刘备的主动作为。“举世开边”直接呼应注中“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的史实,“天地肃”则以“清肃、庄重”的氛围,既写开边行动的规模与气势,也暗示这是改变格局的关键一步——不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开拓。

四句“斯人授首鬼神惊”:收束于逆转的核心成果。“斯人”锁定夏侯渊,“授首”紧扣原文“夏侯授首”(此前已解析“授首”为“被斩杀”),“鬼神惊”则以夸张手法强化这一胜利的震撼力——不仅打破曹操的“定局”幻想,更印证了“汉事将成”的可能性,完成《后出师表》“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的论证闭环。
二、格律与修辞:方寸间见工整与张力
作为七绝,全诗在平仄、对仗、意象上均显匠心,尤其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双工对”,是古典格律诗的规范运用:
对仗精准,词性严合:
首联“奸雄(平平)”对“俊伟(仄仄)”:均为并列结构的人物代称,前者指曹操(贬义倾向),后者指刘备(褒义倾向),词性、结构一致,且暗含人物对立;
“拊掌(仄仄)”对“登台(平平)”:均为动宾结构的动作,一“拍掌”(得意)一“登台”(崛起),动作反差凸显局势变化;
“风云定(平平仄)”对“岁月明(仄仄平)”:均为“名词+形容词”的主谓结构,“风云”“岁月”呼应时空,“定”“明”一静一动、一暗一明,形成鲜明意象对比。
尾联“举世(仄仄)”对“斯人(平平)”、“开边(平平)”对“授首(仄仄)”、“天地肃(平仄仄)”对“鬼神惊(仄平平)”,同样遵循“词性对、平仄对、意象对”,让诗句读来顿挫有致,又暗含逻辑关联(开边是因,授首是果)。
意象对比,以小见大:全诗用“风云定”(静态、误判)与“岁月明”(动态、转机)、“天地肃”(宏大、行动)与“鬼神惊”(强烈、成果)两组意象,从“误判—转机—行动—成果”层层递进,以小意象(掌、台、边、首)承载大历史(三国格局的逆转),避免了史诗题材易犯的“空泛”问题。
三、主题升华:从史事到“事难平”的哲理共鸣
这首诗并非简单的“史实复述”,而是通过浓缩叙事,将《后出师表》“夫难平者,事也”的核心哲理具象化:
首句曹操的“风云定”,是对“事可平”的误判;后三句刘备的“岁月明—天地肃—鬼神惊”,则是对“事难平”的印证——局势从“定”到“变”,本质是“被动接受”与“主动作为”的差异,这正是诸葛亮想向后主传递的核心:即便当下不利,只要积极行动,“事”仍可逆转。
结尾“鬼神惊”看似夸张,实则暗合《后出师表》的情感诉求:诸葛亮以刘备的“逆转史”劝刘禅振作,而诗中“惊”字,既写夏侯授首的震撼,也暗含“看似不可能的事,只要作为就能实现”的信念,让历史叙事升华为对“事在人为”的哲理肯定。

总结:一首“戴着镣铐跳舞”的赏析佳作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既是《后出师表》的“精准注脚”——每句都可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史实;又是独立的“文学创作”——以格律束缚凝练意象,以对仗张力凸显哲理。对熟悉《后出师表》的读者,能读出“史事入诗”的精妙;对初识原文的读者,可通过诗的脉络快速把握诸葛亮的论证逻辑。它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完成了“赏析”的核心功能:让深奥的古文主旨,变得可感、可诵、可记。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二十三)》
作者:张志江(北京)
二十三
押玺借兵(押宥韵)

策寿春愁玺借兵,
谋沧海笼天悲寇。
衔来澹月得龙驹,
舞罢奇云披锦绣。

注:“策”,孙策,孙坚之子;“寿春”,寿县,安徽省淮南市辖县。袁术领地;孙策向袁术押玺借兵,择日进军江东。一路收周瑜、太史慈等名将,所向披靡,成就了东吴大业。

张志江,字乐天,号观潮散人。北京八大处。
偶有小作散见于相关载体。其【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系列作品】等,被优选进《今日头条》、《百度》等数十家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