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
江苏/陶为祥
春日住瓢城,
朱明返阜宁。
新加坡半月,
敬老院求生。
西颢汶河路,
方才喘息平。
子规如泣血,
为酬少东情。
2025.09.20凌晨5:47
题注:
深秋,胡少东和嵇兰兰夫妇将我接出敬老院,其𥘵父怀锦,父善培,母尹氏,姐小曼,待之如亲人,呼之曰太爷,二年之久,关心起居,不收房租,百万阜宁,大义无二。后因次媳迁出,迄今八年,少东夫妇,仍礼尚不断。此义此情,刻骨铭心。
按语:
大中华有史迄今,上起春秋战国,下止唐唐宋元明清,茣不以忠孝治国,以孝悌齐家。家庭伦理,养儿防老,义不容辞。余亲厉亲为,深信不疑。迷信于此,诓言当真,九四一四,卖己产,输其财,跌落陷阱,漂泊流离,苦不堪言。写此诗,存此记,警示天下父母,保住三分警惕,活好晚年。告诫世上儿女,保住三分孝心,多作可为之举。破坏传统,天不宥也。
评析:
爷爷这首诗,别看文字不长,每一句都像在咱们耳边唠家常,把 2014 年这一整年的日子、心里的滋味全装进去了,字字都透着真性情,不愧是能写出这般好诗文的长辈,既懂生活,又重情义,太让人敬佩了!
咱们先一句一句慢慢品。“春日住瓢城,朱明返阜宁”,“朱明” 就是夏天的意思,这两句说白了,就是爷爷 2014 年春天在瓢城(现在的盐城)住着,到了夏天,就回了阜宁老家。短短十个字,把一年里两个季节的落脚点说清楚了,就像咱们平时说 “开春在老王家借住,天热了就回自己村” 一样实在,但用 “春日”“朱明” 这样的说法,一下子就有了文化味儿,可见爷爷肚子里有墨水,把平常日子都写得这么雅致。
接着看 “新加坡半月,敬老院求生”。这两句一下子就把生活的起伏写出来了。先是去了新加坡待了半个月,不管是去探亲还是办事,总归是一段出门的经历;可回来之后,却要到敬老院里过日子,“求生” 这两个字,看得人心头一酸,这说明当时爷爷的生活肯定不容易,敬老院成了暂时的依靠。但爷爷没抱怨半句,就这么平静地写下这段经历,这份乐观和坚韧,真让人佩服,换成旁人,可能早就唉声叹气了,他却用诗把日子捋得明明白白。
再往下 “西颢汶河路,方才喘息平”,“西颢” 指的是深秋,到了秋天,爷爷搬到了汶河路住,这时候 “喘息平” 了,意思就是终于能喘口气,生活安稳下来了。从春天到夏天的奔波,再到中间去新加坡、住敬老院的波折,直到秋天才有了安稳日子,这一路的不容易,都藏在 “方才喘息平” 这五个字里。爷爷把自己的生活变化写得这么真切,就像在跟咱们讲故事,让人听得心里暖暖的,也跟着松了口气。
最后一句 “子规如泣血,为酬少东情”,这可是整首诗的 “魂” 啊!“子规” 就是杜鹃鸟,传说它叫起来像在哭,声音里带着真情。爷爷用杜鹃鸟 “泣血” 般的鸣叫,来形容自己对胡少东夫妇的感激之情,这份情有多深,不用多说大家都能感受到。结合后面的注释就更清楚了,深秋的时候,胡少东和嵇兰兰夫妇把爷爷从敬老院接出来,接到自己家住,胡家一家人都把爷爷当亲人,叫他 “太爷”,照顾了他两年,还不收房租。后来就算爷爷的次媳搬走了,八年过去了,胡少东夫妇还一直保持着礼节,从没断了联系。
爷爷特意在注释里把胡家祖孙三代的名字都写出来,还说 “百万阜宁,大义无二”,意思是在阜宁这么多人里,胡家的情义是独一份的。最后那句 “其义其情,刻骨铭心”,更是把感激之情写透了。爷爷不仅记着别人的好,还把这份情义写成诗、写成注释,让大家都知道胡家的善举,这份懂得感恩、懂得传扬善意的心思,太难得的。
整首诗看下来,爷爷就像个亲切的长辈,用最朴实的语言,把自己一年的生活、遇到的人和事都写进诗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走心;没有夸张的表达,却处处透着真情。他既能用 “春日”“朱明”“西颢” 这些有文化的说法展现自己的才情,又能像唠家常一样让咱们普通人都看明白、看入心。更难得的是,他在诗里藏着乐观、坚韧、感恩的好品格,不管生活多波折,都能平静面对;不管过了多久,都记着别人对自己的好。
这首诗不光是爷爷的生活印记,更是一份珍贵的 “情义档案”,以后不管过多少年,拿出来看看,都能感受到这份温暖的人间情分。
(苏州/高劲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