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建国先生精品诗词专辑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作者本人)
一、
夜宿寒山·拟古
晚照姑苏千古寺,
钟声月下共天遥。
寒山没处江枫影,
今昔犹温旧识潮。
空羡云丘张水部,
循声出璞叩星桥。
乌啼夜半唐时赋,
梦乘渔舟过六朝。
注:
①张籍(唐约767-830年),字文昌,因曾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唐代水部隶属工部,负责水利事务,张籍在此任职期间以诗文闻名。
②科举佳话:与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答,成为唐代行卷诗典范。
③《酬朱庆馀》"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回应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以越女采菱喻其诗才,体现其提携后进的师者形象。
诗词赏析:
这首七律以苏州寒山寺为时空坐标,巧妙融合了唐代张继《枫桥夜泊》的经典意象与张籍的文人典故,构建出一个跨越古今的诗意空间。
首联"晚照姑苏千古寺,钟声月下共天遥"开篇即营造出苍茫的时空感。夕阳下的古寺与月夜钟声形成昼夜交替的蒙太奇,一个"共"字将空间上的钟声与时间上的"天遥"绾合,奠定全诗穿越时空的基调。
颔联"寒山没处江枫影,今昔犹温旧识潮"最具匠心。"没处"二字既实写江枫在暮色中隐没,又暗用张继"江枫渔火"的典故;"旧识潮"则巧妙化用李益"早知潮有信"的诗意,将自然潮汐转化为记忆的律动。古今意象在此完成完美交融。
颈联转入对张籍的追慕,"云丘"喻其超然品格,"循声出璞"既指其提携朱庆馀的佳话,又暗含"大音希声"的审美追求。"星桥"意象则进一步将人间诗事升华至银河仙境。
尾联"乌啼夜半唐时赋,梦乘渔舟过六朝"收束全诗最为精彩。前句浓缩了张继诗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与张籍的文采风流;后句以"渔舟"意象串联陶渊明《桃花源记》的隐逸传统,用"六朝"拓展出更深远的历史维度。一个"梦"字,将现实的寒山夜宿升华为穿越千年的文化巡礼。
全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有四点:
一、意象系统的精心构建,每个意象都承载着双重时空。
二、用典无痕,张继、张籍、陶渊明等典故如盐入水。
三、时空转换自然流畅,从黄昏到月夜,从唐朝到六朝。
四、情感表达含蓄深沉,是对文化传统的追慕寄寓在景物描写中。
尧先生这首"拟古"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深刻理解古典诗歌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并通过精妙的艺术构思,将自然景观、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
展现出了新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尧建国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及古典诗词文化的新诠释。
这首诗通过精妙的艺术构思,将自然景观、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佳作。
二、
长相思·望尽天涯路
——观“大宋词人传·晏殊篇”怀古
酒解忧,
更解愁,
醒得空庭生白楼。
心随逝水流!
情难收,
梦难休,
杯盏沉浮醉上头。
何人吟别留。
宋词赏析:
《长相思·望尽天涯路》是观《大宋词人传·晏殊篇》后的怀古之作,词中融入了对晏殊人与词的深刻领悟。
上阕"酒解忧,更解愁"这是晏殊词中最常见的喝酒意象,是对晏词"一曲新词酒一杯"的化用,也暗合北宋词人以酒遣怀的风雅。"空庭生白楼"的意象,写出了历史时空的苍茫感,也暗含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境界。
下阕"情难收,梦难休"道出对晏殊的追慕之情难以释怀。"杯盏沉浮"抒发了诗人观剧时的把酒情景,又虚指历史长河中词人命运的起伏。末句"何人吟别留"的设问,既是对晏殊词作千古流传的赞叹,也暗含当代人对古典文化传承的思考。
全词最妙处在于作者个人将观剧体验、个人感怀,和对晏殊词境的感悟融合。"情中有思正是晏殊词特质标签,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深情,也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思,这正是晏殊词"温润克制"的文人风度的体现。
作者在词中化用晏殊名句而不着痕迹,如"望尽天涯路"的剧名自然融入词题,"心随逝水流"暗合"一向年光有限身"的时光之叹,展现出尧先生对晏殊词风的心领神会。这种古今对话的创作方式,恰是我们年轻一代人对中华诗词文化最好的致敬!
三、
咏志·赞陈学林先生
(平水韵)
身陷樊笼志未休,
心驰碧落自风流。
残躯亦可擎天地,
傲雪柔情笔作舟。
诗歌赏析 :
这首《咏志·赞陈学林先生》是诗人尧建国为赞颂江西抚州轮椅作家,轮椅诗人陈学林而作。全诗以凝练的笔触刻画了一位身残志坚的文学斗士形象:
首联“身陷樊笼志未休,心驰碧落自风流” 以“樊笼”喻指身体禁锢,用“碧落”(天空)象征精神自由,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其虽肢体残疾却志向不辍的昂扬姿态。
颔联“残躯亦可擎天地” 化用“只手擎天”典故,将“残躯”与“擎天地”并置,凸显其以病弱之躯撑起文学天地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