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编者按:在诸城东北三十公里处,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古老村落—— 百尺河镇岳沟村。它是 “诸城北大门”,曾因盛产药材被称 “药沟”,后因谐音与地理风貌称 “岳沟”。从明清时热闹的集市、技艺一绝的客栈,到抗战时期的烽火岁月、震惊山东的 “岳沟惨案”,再到如今乡村振兴下的新面貌 ,岳沟的每一寸土地都刻着时光的印记。
今天,随着台见新先生的这篇文章,就让我们走进这座古村,聆听它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故事,感受它在新时代焕发的蓬勃生机。】
台见新
岳沟村是诸城境内最古老的村庄之一。该村地处诸城市区东北六十里,西南临近“东方药都”——白龙山,东北依靠凤凰岭,五龙河从村西向北流去,村的东、北、西三面都与高密市柴沟镇村庄相畔,全村506户人家,1840多口人。平日路从村西经过,桃岳路从村东始发,是诸城北去高密、胶州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有“诸城北大门”之称。
村名原称“药沟”,这里处在白龙山脚下,受“白龙山药会”的浸润,众多的沟壑适宜药材生长,野生药材十分丰富。不仅盛产黄芪、茵陈、车前子、通骨草、益母草、枸杞子、忍冬花等普通药材,而且还盛产诸香附、半夏、全蝎、丹参、天麻等名贵中草药。与北面高密的柴沟村因盛产柴胡而闻名曰“柴沟”相同,村名是以盛产药材而命名的。
明万历年《诸城县志》记曰:“药沟驿,在县城东北六十里,市苗乡药沟社,洪武九年县丞施文迪造”。根据史料可知,洪武九年,明政府在诸城境内,桃林、东关、药沟三个地方设立驿站,负责境内的货物等流通转运。药沟驿站就建在现在村西粮管所公路西侧一百五十米处,驿站院落规模很大,至今仍留有两块巨大的青色石头,那就是驿站的一对门枕石。明清以来主要负责“白龙山药会”期间药材的转出转运,因而著名的“药庄”品牌就是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由此可知,“药沟”明代以前就早有人家。
“药沟”后来写作为“岳沟”。历来其说法不一,但是大多都毫无根据。据沙姓族谱记载,沙姓于洪武二年由登州府迁来此地,谱上记作“岳沟”;又査阅村中赵姓、焦姓、鹿姓等族谱都记曰“岳沟”。为何民间与官方所记载不同,究其原因,因为“药”民间读“药”(音月),“药”“岳”谐音,故“药沟”取其谐音,记曰“岳沟”。事实上,岳沟村因东依高大的凤凰岭而称“岳”,又因村内众多沟壑源于凤凰岭而称“沟”,故曰“岳沟”。查阅清道光年间《诸城县志》,以及后来的清代光绪《诸城县志》,以及《民国乡土志》,也都记作“岳沟”。七十年代《诸城邮政志》曾记为“樂沟”,这是将“藥”误写为“樂”,实在是笔误。
白龙山一带民间一直传说岳沟是古代“山东孟州”。
相传明洪武年间,一年的夏天,一村民在村后地里搭一瓜棚,引起京里司天监的注意,因为那就是当年孟州城的府衙,瓜棚正座落在大堂上。
六十年代初,村民曾经在村西挖出黑布瓦、陶器等,还有人挖出了铁链,据说那是当年孟州城的监狱;村东挖出一个石臼,还挖出一个石箍,那是用来固定旗杆用的,相传是古孟州军队操练的校场。民间一直盛传,岳沟东南石门亭村为城东三里长亭,滕家庄为城南八里庄;张戈庄是西南门。同时这里还有两条古道,称为“官路”,两条“官路”在村西南交汇,形成十字路。一条“官路”是古代诸邑通往胶西国的,自西南诸邑经过村后向东北胶西国延伸,村前有官路坝,坝南边传说就是快活林,曾经有过很多古松树墩子,相传台家大村临河蒋家川就是当年蒋门神开店的地方,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再往南水泊子一带就是母夜叉孙二娘开店的十字坡,至今用来开膛破肚的石柱子仍在。另一条官路是古代安丘通往胶州黔陬的大道,由西北蜿蜒曲折经过岳沟村南向村东南延伸,即现在岳沟通往石门亭村的路北水沟,因为“千年的大道走成河”!然而,历史上唐宋时期都是指的河南孟州,因此说岳沟是古代“山东孟州”没有任何史料证明。
那么历史上岳沟是否是座古城呢?为此,我们从历代诸城史志中寻找线索,探其竟究。
明嘉靖《青州府志。诸城》第八、“古迹”记曰:“平昌城,在柴沟东南,汉顷王子所封”。明万历《诸城县志》卷八“古迹”也记曰:“平昌县,柴沟社东南,即汉平昌郡”。又记“平昌郡,即汉平昌县,属琅琊郡,光武改属北海郡,魏文帝黄初三年分城阳置平昌郡,寻复省,晋惠帝十年复治平昌郡,在今县东北六十里,柴沟社东南”。清乾隆《诸城县志》“古迹考第五”也记曰:“平昌,汉县,莽曰养信,在县北六十里”。史料记载的跟岳沟与诸城市区的距离、方位,基本相符。可是,光绪《诸城县乡土志》上卷“历史”记曰:“平昌县,故城在东北六十里,又名龙台城,俗名‘城阳城’,又名‘斗鸡台’”。并以城阳村出土了“平昌相印”为据,确定城阳城就是汉平昌侯刘卬的封地。近代史学家就以此为据,一致认为这属于以前史志错误,平昌县应该在石桥子镇斗鸡台村。
然而,我们却一直持不同意见,并且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汉代平昌县就是现在的柴沟社东南——岳沟。
其一、明万历《诸城县志》卷八“古迹”记载:“昌城,汉元朔年,封城阳顷王子差为昌侯,筑昌城”。明嘉靖《青州府志。诸城》第八“古迹”记曰:“平昌城,在柴沟东南,汉顷王子所封”。由此可知,昌城与平昌城都为汉顷王刘璋所封,都是刘璋之子的封地。都是很小的县城,昌城长仅仅一千五百米左右,宽一千米左右,那么“平昌县”其大小规模,应该也大致相同吧。
清乾隆《诸城县志》“古迹考第五”曾记曰:“《水经注》潍水北过平昌县东,城之东南角有台,台下有井,与荆水同,物坠于井,则取之荆水,昔常有龙出入于其中,故世谓之龙台城”。又说:“《齐乘》顾以此为城阳国,又别处平昌故城,谓南距城阳城尚二十里,则误之误矣。盖城阳王都莒,此不得为王国,而今有城阳城之称,或就因《齐乘》而误矣。今城阳乡有台,高三丈,曰斗鸡台,《齐乘》‘龙台,高六丈’者也”。又曰:“前志谓平昌在柴沟社东南,则潍水之东,与《水经》牴矣”。仔细推敲此说,不仅指出了《水经注》“潍水北过平昌县东”,把城阳城误作平昌县,把龙台城误以为斗鸡台的错误,而且对《齐乘》误把相州城阳城当作西汉刘璋封地城阳国,把龙台城误以为斗鸡台的错误也进行了纠错,同时,也指出“前志谓平昌在柴沟社东南,则潍水之东,与《水经》牴矣”,既没有确定平昌城就是斗鸡台,也没有否认平昌城在柴沟社东南,只说前志记载平昌城在柴沟社东南,与《水经注》记载平昌城其位置在潍水之东西不同,前志与《水经》相抵罢了。因此,《水经注》认为今天相州“城阳城”就是东莞“城阳国”,并且认为就是平昌县,平昌郡。所以就有了“潍水北过平昌县东”一句。同时《水经注》也提出疑问,“盖城阳王都莒,此不得为王国,而今有城阳城之称,或就因《齐乘》而误矣”,把错误归于《齐乘》误记的。这是把莒县东莞城阳国与相州城阳城混为一谈。
光绪《高密县乡土志》“沿革表”也记曰:“东汉,平昌县地,《地理风俗记》:平昌县东南四十里有石泉亭,今县南境当属之”。平昌县在高密古城(城阴城)东南四十里有“石泉亭”,此方位距离都表明指的是岳沟东南的“石门亭”。
其二、万历《诸城县志》卷八“古迹”,记载:“城阳城,汉城阳国。浯水入焉,韩信北追齐王广至城阳城,即此,内有斗鸡台”。韩信追齐王广至城阳城,与莒县东莞城阳国不是同一个地方。相州城阳城,属秦代所封城。潍河两岸世代流传着“九十九尺淹了城日城,一百尺也没有淹了百尺河”的故事。相传秦代,潍河两岸分别设置了三座著名的城池,分别是城阳城(因为潍河从南向北流去,河西称河之阳,今日诸城相州城阳村),城阴城(因为在河东称河之阴,今日高密田庄东),城日城(昌邑大清水一带)。然而,岁月沧桑,三座城池,只有城阴城遗址尚存,并有史料记载。《高密市志》(2014版)“第一编,第一章建置。第二节‘秦置高密县后,置城阴城(今井沟镇前田庄东)’”。“韩信追齐王广至城阳城”就是现在诸城市相州镇城阳村;不是汉代刘璋所封国城阳国。而“城阳城内有斗鸡台”,就是说城阳乡有斗鸡台,一切都明白了,斗鸡台仅仅是城阳城中的个台子而已。
根据史料记载:(1)、城阳国刘章,原为汉高祖刘邦长子刘肥的次子,原封为朱虚侯。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大肆诛杀刘氏子孙,重用吕氏。吕后死后,刘章亲自斩杀了丞相吕产,立了大功,被汉文帝加封二千户,并于公元前178年被晋封为城阳王,在城阳郡(今山东省莒县、五莲县、沂水县、沂南县、莒南县、临沭县、费县、枣庄市山亭区一带)建立城阳国,定都于莒(今山东省莒县)。
前177年,刘章去世,谥曰:“景王”,其子刘喜即位。前169年,刘喜被改封为淮南王,城阳郡被并入齐国。4年之后,刘喜又被改封为城阳王,再次建立城阳国。此后城阳王国传九世十王,至公元6年,王莽摄“汉”政,城阳王国被废除,城阳王刘俚被废为城阳公,次年,刘俚被贬为平民。
(2)刘卬,刘肥之子,初封胶西国,后封平昌郡,此平昌郡在临沂一带,魏晋时期所封的平昌郡指的也是临沂一带。因此,刘卬授封的平昌城,与顷王刘璋的儿子所封平昌县,不是一回事。
(3)高密顷王刘章,原来是高密哀王刘弘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第四子刘胥公元前117年被封为广陵王,广陵王有个小儿子刘弘,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被封为高密哀王。高密哀王刘弘在位8年去世,传位给儿子高密顷王刘章。至今在高密城西南注沟镇逄戈庄村东方市岭上,有一座封土高35米,直径125米,占地0.09平方公里的古墓——顷王冢,就是高密王刘章之墓。
对比以上史料,很明确的看出,平昌县所封时间、地点、人物、规模大小都不同,因此,岳沟就是顷王刘章儿子封地——平昌县确定无疑!怪不得明嘉靖、万历《诸城县志》都记为“平昌县在柴沟社东南”,这是站在高密古城的角度来记载的啊!至今村东丰台岭顶部有一座古汉墓,应当就是平昌县顷王刘章儿子的墓了。
所以,明嘉靖《青州府志》与万历《诸城县志》记载是十分可信的,两部史志编辑不可能不参阅《水经注》,更不可能都误记!况且明万历《诸城县志》主编陈烨先生,以治学严谨而闻名于世,没有确凿证据怎能轻易下结论呢!
现在的岳沟村,最早是孟姓人于元末前来立村,明代以后沙姓、鹿姓、赵姓、李姓、葛姓、焦姓、陈姓、邱姓、冯姓、王姓、万姓、郭姓等陆续迁来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村落。明代属诸邑市苗乡岳沟社,清代以后成为岳沟练,辖大仁和等附近三十九个村庄;解放后属仁和区(十五区)岳沟乡(小乡)。1958年百尺河成立胜利人民公社,全社划为十二个管区,设岳沟管理区,辖岳沟、丰台岭、石门亭、后大村四个村庄。以后一直属百尺河镇岳沟片区,辖五龙河以北包括吴家庄子、李家庄子在内的八个村庄。现在为百尺河镇岳沟社区,辖岳沟、丰台岭、石门亭、后大村、中大村、前大村六个村庄。
明清以来,岳沟一直都是诸城东北乡一个较大的自然村,清咸丰年间为防捻军而修筑圩子墙,依照村前河沟地势而建,圩子墙为土石结构,夯土而成,开有东南西三门,围墙高四五米,厚三米左右,其规模基本上与现在村集市区大小相同,东西长大约四百多米,南北宽二百米左右。
这里自明代就是岳沟店,农历逢五排十为集市交易日,市面上以出售瓜子和鲜鱼闻名山东。前来赶集的不仅附近村庄百姓,而且相邻的高密、安丘、胶州的客商都前来交易,集市日,市面上三教九流,七匠八作,人头攒动,多达万人。
村里最早的客栈为杨家店,规模很大,南来北往的客人都到此住宿;晚清后期李姓盘过客栈,生意红火,尤其是厨师的技艺不凡,不仅烹、炒、煮、烤、蒸样样精通,而且面食技艺超群,手摔拉面更是一绝,一直开到解放前。
解放后,随着诸高公路的修建,这里先后建起了岳沟汽车站、饭店、卫生所、学校以及粮管所、供销社等,成为东北乡一个规模很大的街店。
岳沟自古以来就是诸邑东北的门户,是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宋朝末年,蒙古骑兵曾打到这里,现在发现的圆形站棺坟就是蒙古人留下的。明崇祯壬午年,清兵入关,占领此地。一九三八年正月初二日,日本侵入该村,逼迫一郭村民为其带路,村民不从,凶恶的日本鬼子用刺刀刺伤了这位村民。
1945年秋,日本飞机在岳沟集市上空扔下炸弹两枚,炸死一人,炸伤多人。民国后期,这里是军阀混战的地方,他们烧杀抢掠,鱼肉百姓,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二师来打场,吕团来拦扬”的说法(二师指的是双庙张步云的队伍,吕团指的是埠头吕少先的保安团)。
1947年秋,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为了形势的需要,政府特设岳沟兵站,专门负责战备物资转运工作,由台禄功(台家大村人)和滨北中学(诸城师范前身)四名学生组成,台禄功任站长。后来台禄功和一名学生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9月2日,当地土改时逃跑的地、富、反、坏分子一百多人,以孙介祺(龙泉人)为首,组成还乡团,尾随国民党64师卷土重来,他们在北刘家村、岳沟两地设立伪乡公所,向革命群众疯狂地进行报复。9月27日岳沟伪乡公所的还乡团将岳沟37人,附近村庄21人,一共58名村干部群众捆绑着投入了村西北大湾里,用刀劈、枪杀、手雷炸等手段进行残害。在这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仁和区区委派出武工队队员台见帮、李敬华等三人前往侦查,他们在苏家庄西岭发现情况不妙,立即开枪营救,同时,仁和区区委组织人员前来营救,还乡团吓得急忙狼狈逃窜,这样岳沟的鹿建花、邱秀英等二十多名干部群众积极分子才得以活了下来,这就是国民党还乡团制造的震惊山东的“岳沟惨案”。
岳沟村地势呈东高西低状,清代宰相刘墉曾经对村东岭大加赞赏,说:“东有双堠山,西有晒金场,南有趵突泉,北有万泉沟。”并把一支刘氏之人葬于此,且有专人看墓。
岳沟村东是凤凰岭岭地,适宜种植果树,村西是五龙河滩平原,是有名的“米粮川”。凤凰岭上流水冲下,在村东头岔开,一股水从村前流过,另一股水经村中央折上北再折上西从村后流出,注入村西五龙河,呈二龙环抱状。
这里自古民风淳朴,热情豪放,仗义疏财。当地曾称赞:“岳沟不弱,柴沟不柴”。因此,附近村庄人们都来依附,他们外出时都自豪地称为“岳沟人”。
光绪《诸城乡土志》“下传。旬宣坊”记曰:“药沟练,城东北六十里,领村三十五。药沟集,公立蒙学堂一所”。1949年村里开始成立初级小学,仅一名教师,只招收一,二年级两个教学班;1967年成立岳沟完全小学。1976年成立小学戴帽(初中部)。
1976年年轻有为的党支部书记鹿泽明同志上任了。他审时度势,优先发展教育,在村东岭林业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岳沟农技中学”,王太宏任校长,管炳圣为教导主任,招收了村里所有适龄青年学生一百多人。学校采用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教学方法,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又红又专,成为潍坊市独一无二的一所特色乡村中学。为岳沟村今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1977年秋,岳沟凭一村之力,人尽其力,物尽其才,开凿水渠,架桥修路,从长达三华里的前大村水库,成功南水北调,引水灌田。
千百年来,该村村民都是以农耕为主,因而这里一直为佃户村,没有出现过大富大贵之人。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村里已有二百多人考入了大中院校,已有博士生三人。其中佼佼者:王世杰,中学毕业,曾任济南市拆迁办主任;王厚江,师范毕业,曾任诸城市城管局局长。
改革开放以后,岳沟通过全面规划治理,学校、幼儿园、乡村卫生院、社区养老院、文化大院、文体活动广场,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不仅村容村貌大改观,而且村里率先在百尺河镇境内最早用上了电,吃上了自来水。村里主要街道三横三纵,全部美化,大街小巷都全部硬化。村内大街两旁各种鲜花盛开、花果飘香,樱花、柿树交映成趣。村内沟壑,因地势而修建,建成多个村内水上公园,水清潋滟,荷花盛开,游鱼翔潜;岸边垂柳阿娜,悠闲的村民兴致勃勃的在树下垂钓呢。新建的一排排新瓦房,整齐划一,在蓝天白云、鲜花绿树映照下显出勃勃生机。
入夜,村广场上灯火辉煌,劳作了一天的村民,在这里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响彻村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目前,岳沟村大力推进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农业生产,已建成万亩良田,旱涝保丰收;规划了养殖小区,发展特色养殖业。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村里已有铸造厂、毛巾厂等多家厂家,鼓励村民从事加工业、餐饮业、运输业,开办超市等,既满足了百姓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营造出和谐的社会氛围!优美的环境,幸福的生活,人们心情格外舒畅。村里已有三位百岁老寿星,其中最年长的一位已经一百零七岁啦!岳沟又被人们誉为“长寿之乡”。
如今的岳沟村真正实现了环境宜住,百姓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为诸城东北乡的一颗明珠。
2021年10月29日重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
作者简介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志》副总编辑、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点点赞”再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