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的故事
文/魏志祥
初秋的清晨,薄雾尚未褪尽,周至西片的田野氤氲着湿润的草木清气。
我踏着晨曦,循着连日来乡邻口中的热谈,去探访那条刚刚揭开面纱的杨哑路(杨凌——哑柏)。车过杨凌大桥,自裕盛村始,柏油路骤然开阔如镜,周道如砥,路面映着澄澈的天光。挡风玻璃外的景致豁然开朗——远处的秦岭余脉仍浸在淡青色的雾霭里,近处的田畴铺展着深浅错落的绿,一条墨色的“飘带”正顺着地势蜿蜒伸展,仿佛从天边一直铺到眼前,一头绾着秦岭,一头系着渭水。“大道飞虹裁七色,通衢铺锦富千村。”这便是新拓建的杨哑路。

车轮碾过路面,几无颠簸,唯有风穿过车窗的轻吟,与车轮卷起的旋风里裹挟的草木清香。公路从西北最大的苗木集散地穿过,道路两侧的苗木如受检阅的仪仗队般整齐列阵,披着五颜六色的迷彩盛装,组成不同的方队,迎候四海宾朋。设计者预埋的打卡彩蛋,让这条路自带乡土IP。中央隔离带新铺的草坪绿得闪光,女贞、冬青等舒展着枝叶,伸臂迎客,晨露在叶片上滚动。翠绿的万年松盆景,虬枝若龙,姿态万千。紫叶李与月季正次第绽放,粉白与嫣红在墨绿的底色上晕染开来,恍若画师不慎打翻了调色盘。绿色护栏板如穿上铠甲的公路勇士,折射出细碎的绿光。在这样的环境里驾行,如同在画廊里徜徉,行车体验特别舒爽,如果不是路边的限速提醒,那可真要信马由缰了。在这样的高等级公路上行驶,不为赶路,只为享受,那份驾驶带来的纯粹与自在,满是诗意的浪漫。
“初行不知画中意,再行已是画中人。”偶有早起的农人骑着电动车从旁掠过,车斗里盛着刚从果园里摘下的猕猴桃,绿莹莹的果子衬得柏油路面愈发乌亮。行至与310国道交汇的哑柏十字,四野豁然,车辆各行其道,秩序井然,再也不见昔日交通阻塞的窘境。

杨哑路全长9.8公里,藏着太多鲜为人知的数据。4.1亿元的投入,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叠,更是对这片土地未来的郑重承诺。作为县域内目前等级最高的公路,它以一级公路的骨骼、80公里的时速,诠释着“通达”的深意。这意味着从哑柏镇到杨凌农科城的车程将缩短近半;而依路段精心设计的宽度,更蕴藏着设计者的巧思:鄠周眉高速哑柏入口以北41.5米的路幅,双向六车道如舒展的双臂,足以容得下物流货车与农用机械并行不悖;高速入口以南22.5米的双向四车道,则温柔地贴合着村庄的肌理,既留存了乡野的静谧,又保障了通行的便捷。
及至仰天河水库大桥,驻车远眺,沿途六座桥梁如银链般串联起沿途的水系,十八道涵洞则像隐于地下的毛细血管,默默疏导着雨季的水流。杨哑路的终点是与S107省道(环山路)王家垱十字交汇,附近凤凰岭村旁硬化的道路护坡整齐如削,窑洞式的图案栩栩如生——那是建设者们特意融入的细节,为网红预留下一块天然的打卡地,让这条路自诞生起就带着浓浓的乡土印记。更妙的是杨哑路全程接入智慧交通平台,现代化悄然赋能,电子监控与智能信号灯在无形中守护着往来的行旅安全,让这条古老土地上的新路,既弥漫着生活的烟火气,又蕴藏着现代的智慧,让诗意田园与硬核科技握手言欢。
杨哑路这条“飘带”的铺就,曾牵动着三镇(哑柏镇、竹峪镇、青化镇)八村969户人家的心。政府工作人员在村委会的灯下核对图纸的模样——桌上的保温杯里泡着浓茶,眼睛里透着红丝,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诉求:“老赵家的果树要移栽”“老钱家的祖坟得迁移”“小孙家的房子要拆除”。他们带着图纸挨家挨户走访,在果园里、屋檐下、灶台边,讲政策、算细账,把冰冷的规划蓝图化作村民能看懂的“明白纸”。磨破嘴,跑断腿,听冷语,受围攻,无怨无悔。理解后的鼎力支持,安置后的迅速腾挪。43处房屋的拆迁,拆的是旧舍,建的却是新家园。倒下的只是瓦砾,立起的是对好日子的眺望。

中铁七局三公司的工人们历时一年半,用五百多个晨昏淬火成路,用汗水浇筑了这条金光大道。去年冬天最冷的时候,混凝土浇筑要靠覆盖保温棉,他们裹着军大衣在零下几度的夜里守着拌合机,哈出的白气在眉睫凝霜;今年夏天热浪最盛时,持续的高温下,沥青路面的温度能烤化鞋底,他们踩着滚烫的地面铺设油面,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往下滴,在路面上洇出小小的深色圆点。如今这条路真的通了,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日子,那些与星月为伴的夜晚,都化作了路面上坚实的每一寸。
杨哑路不仅连接着地理上的点与线,更打通了发展的脉络——向北牵起杨凌的农业科技,向南挽住秦岭的生态资源,向东拥抱周至西片万顷猕猴桃园,向西对接眉县太白山的旅游客流。清晨有满载苗木的货车呼啸而过,中午有旅游的大巴车缓缓穿行,下午有装满猕猴桃的集装箱匆匆远行,傍晚则有归家的农人骑着三轮车,车斗里的农具碰撞出轻快的声响。车流如新鲜的血液在关中大地的血管里奔涌,苗木似绿色的诗行在风中低吟,而路边新冒出的农家乐、农资店、快递点等第三产业,正像雨后春笋般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新生。一条路的嬗变,正为区域协同发展写下铿锵序章——未来可期,山河已答。

我坐在路边的观景台上看暮色浸染路面。远处的村庄升起炊烟,近处的路灯次第亮起,车灯劈开浓稠的暮色,暖黄的光晕在路面上流淌,如金色的项链瞬间串起整座平原的脉搏,与天边的晚霞交相辉映。忽然想起开工仪式上,一位白发老者握着铁锹说的话:“路通了,人心就顺了,日子就活了。”此刻再品这句话,忽然懂得,一条路的价值从来不止于“通达”,更在于它能唤醒土地的潜能,串联起人们的希望,带动地方快速发展,撬动城乡经济脉搏,改写居住者的命运。

杨哑路的故事,才写序章。当第一缕晨光再次照亮路面,当更多的车轮从这里驶过,当沿途的果园结出更丰饶的果实,这条墨色的飘带终将写满新的篇章。而那些为它付出过的日与夜,那些藏在钢筋水泥里的温度,早已和这片土地的呼吸融为一体,在风里,在雨里,在每一个往来者的笑靥里,静静生长。
(此文原载于《西安日报》
魏志祥,陕西周至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周至县作协理事,“秦川文化”公众号平台副主编。作品有长篇小说《青山镇》《昌公塬》,散文集《乡愁的味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