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39)——不食周粟
——洛阳白江永撰文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粟:小米,泛指粮食。
首阳山:位于河南洛阳市偃师区邙岭乡,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
殷商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孤竹国,国君墨胎初喜欢小儿子叔齐,遗命叔齐继位。其父死,叔齐不愿意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遂让位于伯夷,伯夷说:“父命不可违。”为了让弟弟安下心来做国君,伯夷偷偷地离家出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出逃了,四处寻找哥哥。国内的人只好拥立墨胎初的次子冯为国君。
伯夷、叔齐两人团聚后,决定不再回孤竹国。二人离开故国后,听闻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善待老者,便一同前往西岐投奔。刚到西岐,姬昌就去世了,其次子姬发继位,尊称:武王。
继位后的武王扩充兵力,车载着文王的牌位行军,讨伐商纣。当军队到今黄河南岸孟津地带时,伯夷叔齐瞅机会跑上去,叩马而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忠乎?”认为周武王父亲刚去世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这能算孝顺吗?以臣下身份讨伐君主,这能算仁义吗?将士听后,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幸被姜太公制止:“此义士也。”说:“他们是有节义的人。”并要求将士不要为难他们,随后派人将二人扶走。
武王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河后陈兵于牧野,殷纣王发兵70万拒之,奴隶阵前倒戈叛纣,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天下一统为周。
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他们坚持气节,两人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兄弟两个离开周朝的统治区,隐居在首阳山,靠采集山上的薇菜(野菜)充饥。有妇人看到他们后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可你们现在采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长的呀!二人羞愤,心想,这天下的一草一木都是周朝的,决定绝食等死,临死之际,他们还唱了一首歌,歌曰:“爬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用暴虐代替暴虐啊,还不知道错在你自己。神农、虞舜、夏禹的盛世,忽然间都已消逝无迹,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只有死路一条啊,命运是这样的衰薄!”两人死后葬于首阳山。
伯夷和叔齐为了坚持自己的立场,宁愿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后世对他们坚守原则、不为权势利益所动的气节赞叹不已。他们以生命为代价,捍卫了心中的道义,这种对信念的执着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他们的故事被《史记》收录,司马迁将他们置于列传之首,足见对他们的敬重。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后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自我,不为外界诱惑所左右,始终秉持心中的正义与道德。历代对伯夷、叔齐推崇备至,称其二人为“二贤人”、“二君子”,唐韩愈、柳宗元都曾撰文称颂。
1943年,年仅38岁的国民党抗战名将戴安澜将军的灵柩从缅甸野人山运回国内,毛泽东主席写了悼亡诗《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采薇”既指远征军“异域孤征”的悲壮,“赋采薇”指赴国难。描写了戍边抗击外族入侵的兵士久历艰苦,在回乡的路上又饱受饥寒。更是彰显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气节。
后以“不食周粟”谓清白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