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社科联大力推进的“智惠云岭”工程,不仅整合了省级社科学术社团的智慧与资源,更为云岭大地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其核心目标明确,即“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促振兴”,涵盖教育、产业、资源整合等多个重要领域。


9月19日至20日,云南省社科联“智惠云岭”活动在昭通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区举办,开班仪式由昭通市委教育工委委员、人民政府总督学、市教体局关工委主任王顶主持,鲁甸县委宣传部长致辞,市社科联主席文启聪作了讲话,云南省高校德育协会会长王飞作了讲话,简短的仪式后,活动逐项开展。


云南德耕律师事务所主任罗德生律师以《对校园霸凌说不》为题,从李白诗,同伴欺凌开始,结合案例,讲解“为什么会发生校园欺凌?面对校园欺凌怎么办?如何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如何做到有效的自我保护?如何防范校园欺凌?”,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从小遵纪守法的法治观念,坚决对校园霸凌说“不”,争做“无学园霸凌”的建设者。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活动加深了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识,学会了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学到了更多保护自己和同学的方法。”老师们则认为:“讲座对我们具有很好的教育、指导意义,是预防校园欺凌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相互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


云南省学校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成员马娅老师作《家长代表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培训》讲座,她从如何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如何跟孩子沟通等方面对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指导,通过具体事例的细致讲解、打比方,让家长们明白了:爱孩子,更多的要尊重孩子;爱孩子,要学会与其沟通的技巧,一味地的命令强压,只能把孩子推向家长的对立面。这场“及时雨”般的讲座,让新生家长们收获满满。家长们说:“听了本次讲座收获很多,周末回家要多和孩子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云南省学校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成员陈红老师作《社工和社区干部心理技能提升培训》讲座,她围绕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进行讲授,并重点开展心理咨询技巧、居民心理需求识别、矛盾化解心理干预等实务培训,辅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提升干部将理论转化为服务能力的水平。更贴合当前社区工作的实际需要。参训干部们表示:“平时面对居民的情绪困扰,总觉得力不从心,这次学到的沟通技巧和评估方法特别实用,今后就能用在工作中。”


云南省学校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晏源老师和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育研究室主任杨博雅老师开展学生一对一心理咨询,两位老师教师凭借丰富的经验,耐心倾听每一位来访学生的心声。面对因学习压力产生焦虑的学生,老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引导其重新认识自我,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针对人际交往中感到困惑的孩子,以情景模拟的方式帮助他们掌握沟通技巧;对家庭关系敏感的学生,则以共情的方式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引导双方互相理解。


杨博雅老师以《构筑心理雷达:教师如何成为学生心灵的敏锐捕捉者》为主题,晏源老师以《守护成长“心” 天地:共建学生心理健康防护体系》为主题,为当地教师代表开展专题培训。两位老师从教师心理现状出发,剖析了当前教育环境中教师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扰,如强迫、抑郁、焦虑等。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两位重点分享了“干预四步法”:安全靠近——倾听接纳——支持陪伴——评估上报。通过分享丰富的案例带领教师学习如何识别和处理危机事件。他们强调,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教师需学会“觉察—接纳—调整”这些情绪处理模式,他们还通过带领全体老师体验正相互触碰的情绪和感受,实现自我关怀,提升教师主观幸福感。参训老师们表示,获得了许多的启发,今后将更加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从心底认可并热爱自己,让自己幸福,让自己充盈。


此次活动以“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为主题,由云南省社科联、云南省高等院校德育研究会主办,昭通市社科联、教体局、昭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联合承办,不仅为安置区青少年提供了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情绪疏解渠道,更向学生、家长、教师、社工等群体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持续深化了“家庭 — 学校 — 社区— 社会”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为鲁甸卯家湾安置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注入了持久动力。
(昭通市教体局关工委 蒙世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