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出古装戏,及戏后记
作者:胡斋敏
晚上,小孩邀我横过马路,到对面那片开阔街道看大戏,那是宁河剧团班子演出的古装戏,戏台上人物清晰可见。
我们赶到时,看到一位壮汉挥动一根棍子,交于一人,接着满脸横肉的落下戏台。旁边还有另一人,披着白布在一旁呆着,起初,我也看不懂是怎么回事?
后来发现,戏台左右有两幅条幕,是专门解说戏中景状或对话的,故事也慢慢清晰起来。那个接棍子的人,是一个少妇,正怀有身孕。在一个冬雪连天的日子,被赶到了外面,非常无助地,向天地跪拜,一声一泪,情景切切。
后来,她举起棍子挥动。又上来两个人,也披着白布。原来三人都是扮绵羊的,每人都代表着一百绵羊。随着少妇棍子挥动,三百绵羊也在动,棍子向东,羊群向东,棍子向西指,羊群向西行,棍子插向地面,羊群紧聚一团,好像如有神助。
少妇人在草丛中,面容刷白,形神交碎,声声苦楚,好像极其难忍难受。她一脚下去,似要把地皮踏穿,手向上的冲力,像要把天也顶破,软身却是铁骨。要临产了,情急之下,躲进草堆旁,产下一婴儿。随手撕下内衣,包着孩子,终于现了一丝苦笑。
想逃,喽罗遍布,眼见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辗转数日,穷途末路。展开一白布,咬破手指,点点滴滴,向着布面,熟练地落下文字:我儿,你好苦呀!不是为娘要抛弃你,是我不得不这样啊!为娘本是百花女,在你祖父坟前与你父结下婚姻,夫妻恩爱,幸福无比。可恨,一天外出,遭于强盗之手,你父被刀刃草莽,弃于荒野。娘被掳上山,交与三百绵羊放养,雪天冰地,怎能生存?羊群似通人性,围而送暖,保我性命,有幸能让你,脱离我身。我万般无奈,以防万一,写下此书。如儿能成人,谨记血海深仇,是为念。
后来,小孩没兴趣,我也跟着离开,故事结局如何,就不知道了。
※我的这篇短文,是一篇叙事散文,通过限知视角和沉浸式体验,复现街头古装戏的独特魅力。没有采用“上帝视角”直接介绍剧情,而是忠实地遵循了“我”的认知过程。从最初的“看不懂”(“满脸横肉的落下戏台”、“披着白布在一旁呆着”),到发现“条幕”这一关键线索,再到“慢慢清晰起来”,最后完全沉浸于剧情之中。
这个过程本身就像一场解密,极具代入感,让读者也仿佛同我,站在了戏台之下,从困惑到恍然,最终被深深吸引。我如实地记下了生动而准确的细节,刻画了街头戏台的原始生命力。“宁河剧团的布幌子”、“挥动一根棍子”、“撕下内衣,包着孩子”、“咬破手指,点点滴滴,向着布面,熟练地落下文字”。这些动作,既推动了剧情,也极具画面感。
尤其是“血书”一段,悲壮感扑面而来。“三人是扮绵羊的,每人都代表着一百绵羊”、“棍子插向地面,羊群紧聚一团”。这些剧情展现了民间戏剧“以虚代实、以一当百”的写意表演特色,生动有趣。故事如同口语记述,但在关键情节处又饱含情感力量,形成强烈张力。例如,少妇悲苦时:“一脚下去,似要把地皮踏穿,手向上的冲力,像要把天也顶破,软身却是铁骨。”这组排比和对比,将人物内心的绝望与身体的铁骨铮铮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具感染力。我在结尾,处理得巧妙。“小孩没兴趣,我也跟着离开,故事结局如何,就不知道了。”这种“未完成”的状态,恰恰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它也使得这个看戏的故事不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成了一段真实的人生片段。这份遗憾,反而让读者对戏中人的命运,产生了更迫切地想要了解的愿望,无奈记述人离开,只好作罢,但又不甘终结,种种结局推测,令读者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我凭记忆,记录了这段珍贵的民间文化体验。通过个人视角展现戏剧魅力,观戏情,结构清晰完整,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视角转换自然,从疏离到沉浸的过程都展现得极为出色。宁河剧团,演员语言生动形象,细节演绎精准传神,既有生活化的口语,又不乏充满力量的文学化表达。情感真挚自然,感染了我,从而生发对戏中人的同情、及经历的回味。
因此,普通的街头看戏经历,不仅记录了戏台上的悲欢离合,也记录了戏台下最真实的生活气息。
胡斋敏,男,出生于1955年3月。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白岭镇中学,大专,中教高级,退休教师,1985年江西省优秀教师。教学专注,实 践深刻。最近开始写作,有散文,诗歌及教学回忆、论文等创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