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 愁
路边
1971年,南京籍台湾学者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小诗,曾经激荡了多少游子的心胸。他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是的,乡愁首先是乡,乡者,游子家之所在也。那里有亲人,那里有伙伴,那里更有成长的脚印和记忆。
其实这首催人泪下小诗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乡愁,它表现的情感是乡思,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对于多数不离故土的人来说,这种感受自然无从刻骨铭心。而乡愁就不同了,乡愁的乡,不仅是游子之故居地,更是兹子之长居地。乡愁强调的是“愁”。愁什么呢?愁其乡不乡也。所以乡愁的核心便是关注乡失其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许多乡的面貌可谓是天翻地覆,主流当然是文明史上的一种进步,但我们也丢失了不少宝贵的东西,譬如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譬如大批文物消失,坦率地说,与国际相比,原因是这方面的保护工作严重滞后。终于是社会呼吁,领导者重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里一个“记”字,尤能引人以共鸣。
我们要记住的,不仅仅是青山,不仅仅是碧水,更是要记住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因为这是我们的民族灵魂基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传统文化的复苏和陆外汉文化的回归,犹如一股清风,为我们这些共和国时代出生的人,吹开了一扇新窗。建国以来,我们强调无产阶级文化,这并没有错,但左倾化却使我们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丢了。民族精华鄙如粕,婴儿等同洗澡水。
日本人说,孔子等贤达是我们的先哲,上中下三元等节文化是我们的传统,所以有关这些我们都立了国假来纪念。不知我们的同胞,去日本大包小包扫货的同时,是否首先震撼于此。美国人不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疯狂主妇》总不敌韩国的“婆婆妈妈”。国人爱看韩剧是因为其中有儒学礼仪和精神。韩国人能成功申遗端午节,不能说批准者就是史盲,我们应当反省自己传承了多少、发扬了多少。国家领导人访韩,我们看到韩国人升的是太极八卦旗,行的是汉唐礼。有网友感叹,两两相较,不知谁更在代表中国。
前年,有位爱好汉学的西方人游览宜兴,想瞻仰一下地方先贤,却几乎找不到祠庙。他说你们为什么要把任太守庙改为佛寺?中国朋友无言以对。任太守就是任昉,他是山东寿光人,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著述颇丰,与诗人沈约齐名,并称“任笔沈诗”。尤其至孝父母、为官清廉。任宜兴太守期间,用自己的工薪赈灾救助了两千多人,又办育婴院抚养因灾被遗弃的婴幼儿,而自己的妻儿只有粗食充饥,离任时仅有绢五匹和米五包的积蓄。
佛寺教堂乡乡有,但是纪念先贤的祠庙很罕见,祠庙遗址改为佛寺也成了时尚。宜兴乡贤客贤无数,譬如陈庆之、吴炳,苏东坡、岳飞。宜兴城中过去有岳王庙,是全国最早纪念岳飞的地方,因为它建于岳飞被害前,是生祠,现在也不见踪影。也许有人说佛寺教堂多体现了宗教工作的成就,那么众所周知,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宗教主是盘古,全国三十年来又为他建了几座庙?
2015年8月 宜城荆阳新村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出版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集《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