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哈素海旅游景区
——内蒙古旅游之六
文/刘玉伟
哈素海旅游景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在黄河以北,大青山以南的平原上,以湿地生态景观和“塞外西湖”的美誉著称。哈素海景区包括哈素海码头、野鸭湾和风情水街,为来这里的游客提供游船观光,生态观察等体验。
哈素海是蒙古语“哈拉乌素海”的简称,意为“黑水湖”俗称“后泊儿”。关于哈素海,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说的是在从前土默川中部有一个不大的水潭,潭水清澈,潭边居住着勤劳勇敢的蒙汉人民。他们当中有一个叫哈力图的青年和一个叫素克的青年,两人英俊结实,亲如兄弟,也深受周围人们的喜欢。
有一天,从外地来了一个自称叫雄牯的人。他说,十年前他在潭边不慎将一只朋友送给他的碗掉在潭里了,他想跳进潭中把碗捞上来,请哈力图和素克在潭边帮忙接一下碗。哈力图和素克答应了雄牯的要求,帮助雄牯捞出来一只盛着半碗清水的碧玉大碗。雄牯走了,潭水渐渐开始枯竭了。兄弟俩知道上了雄牯的当,就赶紧骑上雪蹄追风马追上了雄牯,叫他立即交出那只碗。
雄牯是一个很狡猾的坏蛋,他冷笑着说:“我是一个魔法高明的人,这碗是聚宝盆,放进什么东西永远取之不尽,现在碗里有水,一打碎,这里就成了湖海,我们仨个都活不成了。你们要是放了我,我可以给你们许多金银珠宝。”哈力图和素克坚决不放雄牯,雄牯想逃跑,被哈力图一箭射中。这个坏蛋临死前摔破了宝碗,于是,平地下陷,激浪排天,这里变成一片汪洋。蒙汉人民为了纪念哈力图和素克两位英雄,就把这个海叫哈素海。
传说就是传说,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哈素海原本是几百年前黄河改道变迁时,遗留在土默川平原上的一泓水面,因此也被誉为“黄河之海”。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的后泊儿,经历多次干涸和人工干预,依靠黄河的呵护灌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天然湖泊。今天的哈素海水域面积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达3米。景区依托黄河故道形成的天然湖泊,逐渐成了芦苇摇曳,荷花绽开,鲤鱼打挺,百鸟齐鸣的旅游风景区,也成了自治区和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
我们那天来到哈素海旅游景区后,硕大的广场上空无一人,那一片具有蒙古族风格的,高大而雄伟的门楼,孤独地站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也许是旅游淡季,也许是因为其它原因,就连应该对游客开放的公厕也是大门紧锁,有工作人员对我们说,因为没有水无法冲洗公厕,他们也只能这样做了。我们一车五十多人,也只好去另寻出路,到远处的小树林里解决大小便的事情。地接导游王勇超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他让我们沿景区里的大路朝里面的哈素海走。
景区道路两边都是茂密的芦苇,和一望无际的草原,也有大大小小的水池点缀其中,但是,似乎离哈素海还很远。那天,天气有点阴,天空中厚厚的云层,一大块一大块的云朵,在辽阔的空中不停地变幻着各种各样的姿态。
我不停地举目四望,这里因为没有任何建筑物,显得天高地阔,视野宽广。当我们站在景区里的公路上时,对面茫茫无际的草原尽头,有一块很黑的乌云中,似乎还有闪电划过,有人就说,那里肯定在下雨,而且还是雷雨,有人赶紧用手机拍下这在内地很难见到的景象。
我们沿着草地中间的公路朝里走,那里有一大片蒙古包,在白色蒙古包的中间,有一大片圆形的水泥建筑,最中间有四根硕大的“苏力德”,擎天支撑着一个蒙古包包顶,下面是一尊巨大的成吉思汗的铜雕像,黄亮黄亮的闪耀着金光。这是供游客们吃住行的“草原部落”。我们几个人没有走进草原部落,而是在草地上借助风的力量,朝空中扔着纱巾,那五彩缤纷的纱布,在空中或是一条线,或是一片云,或是一团火,或是一朵花,成了草原天地间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我们不想再朝里走了,就都回到旅游大巴车前。王勇超也感觉方向错了,就让大巴车司机拉着我们沿着环湖公路转了一大圈,让我在车上欣赏一下哈素海拥有的“草原、湿地、湖泊”的美景。大巴车还在哈素海边停了下来,有人走下沙坡,走到湖边拍照,我们几个人有的连车都没有下,就坐在车上看了看哈素海的风景,我也是站在路边拍了几张照片就上车了。
刘玉伟,2025年9月22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