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堆积超40亿吨的 “有毒赤泥”,如今迎来 “变身” 新方案。
美国得克萨斯州莱斯大学科研团队近期研发出一种更快、更清洁的技术,仅需不到1分钟的电脉冲配合少量氯气,就能从铝工业废料 “赤泥” 中高效回收铝,并去除其中的有毒金属。
这项发表在《应用材料与界面》期刊上的成果,不仅有望破解赤泥污染难题,更可能为工业废料回收开辟全新路径,相关技术已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
赤泥:铝工业的 “环境定时炸弹”
提及 “赤泥”,多数人或许感到陌生,但它却是铝工业生产中难以回避的 “副产品噩梦”。
这种又称 “铝土矿残渣” 的物质,是铝厂通过拜耳法提炼铝时产生的有毒废料,不仅碱性极强,还含有铁、铝、硅的氧化物及多种有毒金属。
数据显示,全球赤泥累计堆积量已突破40亿吨,且每年仍以数百万吨的速度新增。
由于缺乏有效处理手段,赤泥长期依赖 “封存堆放” 模式,由此引发的环境灾难屡见不鲜 —— 此前多地因红泥储存设施泄漏,导致周边河流被污染、居民区遭遇洪水,生态与民生均遭重创。
如何让赤泥从 “环境负担” 转为 “可用资源”,成为全球环保与工业领域的共同挑战。
60 秒完成 “解毒提铝”,新技术凭啥领先?
莱斯大学团队研发的核心技术,名为 “闪速焦耳加热(FJH)”。
这项技术的原理看似复杂,实际操作却极具效率:向赤泥施加短时间、高功率的电脉冲,同时通入少量氯气,通过精准加热让铁及其他有毒金属快速汽化分离,最终留下富含铝的残渣。
“速度与简洁是这项技术的核心优势。” 该研究共同第一作者、莱斯大学博士后Qiming Liu介绍,实验数据显示,仅需60秒,技术就能提取赤泥中96%的铁,去除几乎所有有毒物质,同时保留近100%的铝。
对比传统处理方法,新技术的 “清洁性” 更显突出。
过去处理赤泥需在熔炉中长时间加热,或使用腐蚀性化学试剂,不仅耗时耗能,还会产生新的污染废水与废渣。
而闪速焦耳加热技术全程不使用水和溶剂,还能同步去除赤泥中的钠盐 —— 这一关键步骤,彻底解决了赤泥因高碱性导致的 “腐蚀性难题”,为后续回收利用扫清障碍。
赤泥变陶瓷、铝原料,技术还能跨行业应用
经过处理的赤泥,摇身一变成为高价值资源。
研究团队发现,富含铝的残渣有两大核心用途:一是重新进入传统铝生产流程,成为提炼铝的 “二次原料”;二是加工成超硬陶瓷材料,用于制作瓷砖、建筑砖块等。
“曾经威胁环境的废料,如今能变成耐用的建筑材料。” 研究共同第一作者、博士后Shichen Xu表示,团队已成功将处理后的赤泥制成硬度优异的陶瓷产品,其性能完全满足建筑行业需求,“这意味着红泥不再是‘废料’,而是能创造经济价值的资源”。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技术并非仅针对赤泥,它可推广至钢铁制造、采矿、稀土加工等 “高废料产出行业”,为全球工业废料处理提供通用解决方案,助力多个领域实现 “减废降耗”。
减废、降碳、省资源,开启可持续回收新时代
从行业影响来看,莱斯大学的这项技术堪称 “三重利好”:其一,大幅减少赤泥等工业废料堆积,缓解土地资源压力与环境风险;其二,替代部分新铝土矿开采,减少采矿对生态的破坏;其三,相比传统铝生产与废料处理流程,新技术能耗更低,可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这不仅是解决赤泥问题,更是改变我们对‘废料’的认知。” 研究通讯作者、莱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教授詹姆斯・图尔(James Tour)强调,若该技术能推广至更多工业残渣处理领域,将标志着 “可持续材料回收时代” 的到来。
目前,莱斯大学衍生企业 “Flash Metals USA”(隶属于 Metallium Ltd)已启动技术规模化工作,并与全球多家铝生产企业达成合作,预计未来几年内,这项 “变废为宝” 的技术将逐步落地工业应用,为全球环保与工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