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冷雨
向新中国归国的科学家礼赞
归行的星群不灭
他们从莱茵河、密西西比河、泰晤士河溯游而上,把名字刻进长江的浪峰。如今,当“嫦娥”揽月、“蛟龙”探渊,我们仍能听见——那些归航的星群,在银河深处,持续发出光的讯号……
(一)钱三强:铀的咏叹调
巴黎的镭光曾照亮他的试管,却照不亮故土的晨昏。他捧回一捧铀矿石,像捧起新中国的火种——“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于是,燕园的梧桐树下,裂变的方程长出青葱的枝桠。
颂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的十大科学家
中国原子能科学家钱三强(一)
曾寿渊(福建)
三分裂变惊寰宇,两弹功勋耀九州。
学得巴黎居里术,铸成华夏核戈矛。
荐才邓拓开新局,隐姓荒原写锦秋。
若问此生何所志?相传薪火志无休。
注:钱三强,原名钱秉穹,浙江绍兴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193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领导建成中国首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为中国作出“两弹一星”核心贡献!
(二)王淦昌:隐姓埋名的光
“我愿以身许国。”十七年,戈壁的风沙磨蚀了他的名姓,却磨不灭那束穿透宇宙的微光。他站在罗布泊的黎明里,用沉默的蘑菇云,为东方写下最壮丽的注脚。
颂中国高能物理科学家王淦昌(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的十大科学家
曾寿渊(福建)
常熟英才志四方,柏林淬剑返炎黄。
隐名戈壁惊雷动,执炬绵阳赤胆光。
粒子旋开新宇宙,聚能束破旧边疆。
功成不慕勋铭累,犹向氘氚续华章。
注:王淦昌,江苏常熟人,核物理科学家。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1934年,返回中国。1956年9月,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1960年底,从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返回中国。1961年至1978年,隐姓埋名从事核武器研制。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三)周培源:湍流中的锚
他计算流体的轨迹,更计算民族的航向。西南联大的茅屋漏雨,漏不掉他草稿纸上黎曼几何的星辰。“湍流再急,总有个稳定的解。”——他把自己铸成那个解。
颂中国理论物理科学家周培源(三)
——新中国归国的科学家礼赞
曾寿渊(福建)
赤子乘槎返梓乡,湍流相对谱新章。
清华杏雨滋桃李,普院星辉耀栋梁。
风洞凌霄开气象,党旗映日铸忠良。
今朝更展鲲鹏志,万仞峰巅再举觞。
注:周培源,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7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1929年他回国后,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36年他前往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1952年,在北京大学领导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并领导建造了北京大学直径2.25米的三元低速风洞。1980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四)邓稼先:二十八年的铅衣
罗布泊的月光见过他:一件铅衣,两鬓霜雪,一双手在算盘与计算机间拨动命运的弦。临终前,他攥紧的核爆数据比遗嘱更重。“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话,至今灼烫着后人的脊梁。
中国核武器科学家邓稼先(四)
——新中国归国的科学家礼赞
曾寿渊(福建)
少年负笈越重洋,两载功成姓字扬。
大漠孤烟磨剑胆,氢光核火淬锋芒。
身埋廿八天山雪,名铸千秋日月章。
莫道群英无觅处,长天瀚海见旌梁。
注:邓稼先,安徽怀宁人,1948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普渡大学博士学位,仅用23个月完成学业,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回国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8年起隐姓埋名28年专注核武器研究。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氢弹试验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被誉为“两弹元勋”。
(五)华罗庚:残缺的圆周率
剑桥的雪落在他拄拐的肩头,却落不进清华园的算筹。“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
他拖着残腿,在黑板前走出最完整的轨迹——那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虔诚匍匐。
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五)
——新中国归国的科学家礼赞
曾寿渊(福建)
少年负笈志弥坚,数海扬帆自著鞭。
成证剑桥华氏律,普林参透九重玄。
归心不待千金诺,赤手长开万卷筵。
双法惠民星斗灿,千秋风骨照人传。
注:华罗庚是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1946年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员,1948年成为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1950年放弃美国优渥待遇回国,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培养陈景润等人才。1960年代起在全国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助力工农业生产。
(六)程开甲:地心的雷鸣
他把自己埋进马兰花的根系,让心跳与地下核试验同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戈壁的沙记住了他的脚印,比纪念碑更深刻!
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程开甲(六)
——新中国归国的科学家礼赞
曾寿渊(福建)
吴江毓秀出英贤,万里归心志不迁。
戈壁惊雷开纪元,罗布孤月照华年。
双理论道凝晶界,一甲功成铸剑篇。
赤子丹心昭日月,马兰长达傲云天。
注:程开甲是江苏吴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讨论,2017年被授予“八一勋章”。
(七)姚桐斌:熔炉里的星火
冶金炉映红了他的眼镜,也映红了他未写完的论文。“材料是沉默的,但科学家要替它们发声。”他倒在1968年的血泊里,而合金的配方,早已渗入共和国的骨骼!
中国两弹一星材料专家姚桐斌(七)
——新中国归国的科学家礼赞
曾寿渊(福建)
烽烟淬志出无锡,赣水弦歌业不孤。
伯明翰城探秘钥,亚琛工部铸新模。
归舟载得丹心赤,火箭熔成碧血朱。
莫道英年天妒早,功勋犹照九霄途。
注:姚桐斌,江苏省无锡市人,冶金学与航天材料专家,中国航天材料工艺技术奠基人,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姚桐斌海外深造:1946年公费留学英国伯明翰大学,1951年获工业冶金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伦敦帝国学院文凭;1954年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任研究员。1957年回国后加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主持筹建航天材料研究组,领导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与工艺研究,突破钎焊技术等关键难题。
(八)谢家麟:加速器的中国速度
斯坦福的直线加速器再快,快不过他归国的决心。“人家有的,我们要有;人家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启动时,他看见——东方日出,粒子如朝霞喷涌……
中国粒子加速器科学家谢家麟(八)
——新中国归国的科学家礼赞
曾寿渊(福建)
黑水钟灵毓俊英,燕京负笈志诤嵘。
加州淬剑光初现,斯坦抟云器始成。
卅载驱玻穿隧夜,一机对撞启天程。
何须鹤算酬家国,自有寰球仰姓名。
注:谢家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加速器物理学家,1947年赴美留学;1948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1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1955年乘坐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2012年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九)梁思礼:导弹的舵手
费城的船票可载得动个人前程,却载不动他心底的罗盘。“我的理想就是造出中国的‘争气弹’。”长征火箭刺破苍穹的尾焰里,有他父亲梁启超未竟的《少年中国说》。
颂中国导弹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九)
——新中国归国的科学家礼赞
曾寿渊(福建)
离乡少小无无穷,普液寒窗济世功。
抛却夷邦千顷粟,归来华夏一星风。
东风啸彻云霄外,北斗光垂汗简中。
莫道饮冰身已逝,长教赤炮照苍穹。
注:梁思礼,广东新会人,梁启超第九子,中国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1941年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后赴美留学。获美国普渡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1947年、1949年先后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博士学位。主导中国首颗导弹、首颗人造卫星、首艘神舟飞船的控制系统研制。开创航天可靠性工程学,倡导航天CAD技术。
(十)郭永怀:坠落的永生
在烈焰吞噬机舱的前一秒,他紧抱热核数据,像拥抱襁褓中的婴孩。“愿以身许国”的绝笔,化作一朵蘑菇云,开放在1968年的天空….…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郭永怀(十)
——新中国归国的科学家礼赞
曾寿渊(福建)
一纸归心拍浪来,琼楼执戟绝尘埃。
奇惊马赫标新界,妙摄微能辟异垓。
星陨长空凝碧血,名垂寰宇化金台。
犹闻爆炸声雷震,己见东风破雾开。
注:郭永怀,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人,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为发展中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