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赋韵,以食为媒
——评钟小平的《叙永江门荤豆花赋》
作者:肖大齐
策划:李腾双
制版:春到百草园
初读钟小平先生《叙永江门荤豆花赋》(以下简称《豆花赋》),便被其兼具“文学厚度”与“实践温度”的特质所触动。这篇赋作绝非单纯的美食咏叹,而是以“江门荤豆花”为核心载体,串联起千年古镇的历史文脉、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与文旅商融合的实践路径,既是古典赋体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地方文化IP建构的生动范本。本文从“文学解构”“文旅镜像”“融合启示”三个维度,对其进行深度剖析,以飨读者。
赋体的“味觉叙事”的创新表达
赋体文学素有“体物写志”的传统,钟小平深谙此道,却又跳出“铺陈华丽而内容空疏”的窠臼,以“小切口”(荤豆花)承载“大文化”(地方精神),在语言、结构与意象上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一)让美食成为古镇的“活档案”
《豆花赋》的开篇并未直接写“豆花”,而是先铺陈江门古镇的历史坐标:“北宋元丰之岁,已著其名;茶马古道之途,曾为要岗”“洪武置驿,曹震凿峡通江”“抗战烽火,滇黔转运变通衢”。从北宋得名到茶马古道要冲,从明代驿道建设到抗战交通枢纽,钟小平以时间为轴,将江门古镇的“历史身份”一一厘清。而“荤豆花”的出现,恰是这条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锚点”——它既是夜郎旧土“饮馔之脉”的延续,也是杨慎“谪宦南荒”时恋恋不忘的“酸豆之味”,更是吴三桂“祭天供馐”的庄重之品。
这种“历史+美食”的叙事逻辑,让荤豆花不再是孤立的食物,而是成为古镇历史的“见证者”与“传递者”。当读者读到“青石板路,唤起往昔之忆;川南民居,尽显古韵之彰”时,再联想到“豆花凝若琼浆”的场景,便会自然将美食与古镇的空间记忆、人文记忆绑定,实现“一碗豆花读千年”的传播效果。这种叙事方式,既保留了赋体“体物写志”的传统,又赋予其“历史叙事”的当代功能,让古典文学形式与地方文化传承形成共振。
(二)非遗成为可感知的“生活诗学”
赋体文学讲究“穷形尽相”,《豆花赋》对荤豆花制作技艺的描写,正是这一传统的极致体现,却又融入了“生活美学”的当代视角。钟小平没有笼统地写“制作精良”,而是拆解为一系列充满画面感的细节:“选仲秋黄豆,颗颗珠圆玉亮;汲江门灵泉,滴滴澄澈甘浆”(原料之精),“青石磨盘,旋动岁月之象;豆杆炎焰,熬煎时光之汤”(工具之古),“泹水轻点,豆花凝若琼浆;酸菜妙炒,酸香漫溢轩堂”(工序之妙),“大骨为汤,醇厚而馥郁;鲜蘑入馔,爽滑且清香”(调味之准)。
这些细节并非简单的“技艺罗列”,而是通过“意象转化”赋予其情感温度:“青石磨盘”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旋动岁月之象”的载体;“豆杆炎焰”不再是普通的火焰,而是“熬煎时光之汤”的媒介。这种转化,让荤豆花的制作过程从“体力劳动”升华为“文化实践”——每一步工序都是对“千年技艺”的传承,每一次熬煮都是对“地方风味”的坚守。当读者在文字中“看见”磨豆、点浆、熬汤的场景,便会对“非遗技艺”产生具象化认知,为后续的“文旅体验”埋下情感伏笔。
(三)让食客成为文化的“参与者”
美食文学的核心是“唤醒味觉记忆”,《豆花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突破了“单一味觉描写”的局限,构建了“色、香、味、形、感”五位一体的多感官体验。在“色”的层面,“白若羊脂,豆花静卧汤央;红似珊瑚,辣椒俏缀碗旁;绿为葱翠,翠影摇曳生光;褐是菌菇,韵味幽深藏芳”,四种色彩形成鲜明对比,让豆花的视觉形象立体鲜活;在“味”的层面,“豆花绵柔,似云朵于舌尖飘荡;肉片嫩滑,若锦缎在齿间游翔;酸菜酸而不酽,开胃醒脾;汤汁鲜而不腻,润腑沁肠”,用“云朵”“锦缎”的比喻,将抽象的味觉转化为可触摸的触觉;在“感”的层面,“一碗荤豆,解旅途之劳倦;满腔暖热,聚亲友之情长”,将味觉体验延伸为情感体验,让“吃豆花”成为“情感联结”的仪式。更值得关注的是,钟小平对“蘸水”的描写:“油酥糍粑辣烈,生鲜豆瓣咸香。依个人之偏好,品独特之味长”。这一细节看似微小,却暗含“文化包容性”——它没有将荤豆花的味道固化为“唯一标准”,而是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食客都能在“定制化味觉”中找到归属感。这种“共性(豆花本味)+个性(蘸水选择)”的味觉设计,恰是当代文旅产品“标准化与个性化平衡”的文学预演,为后续的文旅体验设计提供了灵感。
从“文学IP”到“产业实践”的价值转化
泸州正在深度推进文旅商融合,笔者更关注《豆花赋》背后所映照的“地方文旅发展逻辑”。这篇赋作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江门古镇“文旅商融合”的“蓝图文本”——它清晰地勾勒出“文化IP—节庆活动—非遗产业—乡村振兴”的完整路径,为地方文旅发展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参考。
(一)文化IP让“荤豆花”成为古镇的“超级符号”
文旅商融合的核心是“文化IP的建构”,而《豆花赋》的首要价值,便是完成了“江门荤豆花”从“地方美食”到“文化IP”的升级。钟小平通过三个维度为IP赋能:其一,“历史赋能”,将豆花与杨慎、吴三桂等历史人物绑定,赋予其“名人背书”的文化价值;其二,“技艺赋能”,将制作过程定义为“非遗技艺”,赋予其“稀缺性”的产业价值;其三,“情感赋能”,将“吃豆花”与“解旅途劳倦”“聚亲友情长”绑定,赋予其“情感联结”的社交价值。
当“荤豆花”成为集“历史、技艺、情感”于一体的文化IP时,它便不再是“一次性消费的美食”,而是“可反复体验的文化符号”。正如赋中所言:“非遗名录,载其声名远扬;天府美食,彰其魅力流芳”“天下第一磨,巍峨镇此乡”——“非遗”的官方认证、“天府美食”的区域背书、“天下第一磨”的景观符号,共同构成了IP的“立体支撑体系”。这种IP建构逻辑,完全符合当代文旅发展的规律:一个成功的文旅IP,必须兼具“文化辨识度”“产业延展性”与“情感共鸣度”,而《豆花赋》恰好为“江门荤豆花”完成了这三重属性的凝练。
(二)让“文化节”成为文旅的“流量入口”
文旅商融合的关键是“活动引流”,《豆花赋》中对“荤豆花文化节”的描写,正是当代“节庆经济”的生动写照:“荤豆花文化节,宾朋咸集共赏。万人同品,韵味悠长。一声天磨动,豆花碗碗香”。这短短数语,勾勒出节庆活动的核心要素:“参与性”(万人同品)、“仪式感”(天磨启动)、“传播性”(宾朋共赏)。
从文旅商融合的视角看,“荤豆花文化节”的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短期引流”,通过“万人同品”的规模化活动,吸引周边游客集中到访,形成“短期旅游高峰”;其二,“中期传播”,通过“宾朋咸集”的社交属性,引发游客在社交媒体上的自发传播,形成“二次引流”;其三,“长期沉淀”,通过常态化的文化节,将“吃豆花”从“季节性消费”转化为“年度性期待”,让游客形成“定时到访”的消费习惯。赋中“飞舟浪激临江曲,入寨香飘荤豆花”的场景描写,恰是节庆活动“景观化”的体现——将“吃豆花”与“江门峡谷”的自然景观结合,形成“美食+山水”的复合型旅游体验,进一步提升了节庆活动的吸引力。
(三)让“老技艺”成为“新动能”
非遗的传承,关键在于“活态化”与“产业化”,而《豆花赋》中对荤豆花技艺的描写,恰好为这一转化提供了“内容支撑”。钟小平不仅写了“怎么做”(选豆、磨浆、点浆),还写了“怎么传”(“岁月迁延,技艺愈精;荤素相调,风味无双”)、“怎么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这种“技艺—传承—产业”的叙事逻辑,暗合非遗产业化的核心路径:
首先,“技艺标准化”是产业转化的基础。赋中对“选仲秋黄豆”“汲江门灵泉”“泹水轻点”的细节描写,实际上为荤豆花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文学依据——后续产业发展中,可依据这些描述制定“江门荤豆花技艺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其次,“体验场景化”是产业转化的关键。赋中“青石磨盘,旋动岁月之象”的场景,可转化为“非遗体验工坊”,让游客亲手参与磨豆、点浆,形成“沉浸式体验”;最后,“产品多元化”是产业转化的延伸。除了现制豆花,还可开发“真空包装豆花”“豆花调味料”等衍生产品,将“一次性体验”转化为“可带走的消费”,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从实践来看,叙永县已将荤豆花纳入“非遗名录”,并依托“天下第一磨”打造文旅景观,这正是对《豆花赋》中“非遗产业化”思路的落地。这种“文学先行,实践跟进”的模式,不仅让非遗技艺得到了活态传承,更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四)让“美食经济”成为“乡村振兴引擎”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需要“文化赋能”。《豆花赋》的结尾明确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江门峡谷,诉说美食沧桑;古寨街巷,漫享口福时光”,直接将“荤豆花经济”与“乡村振兴”绑定,形成了“美食—旅游—产业—乡村”的价值闭环。
从文旅商融合的视角看,“荤豆花经济”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就业带动”,豆花制作、餐饮服务、旅游接待等岗位,可直接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尤其是留守妇女、老人等群体;其二,“产业联动”,荤豆花的生产需要黄豆、酸菜、鲜蘑等原料,可带动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形成“食材种植—加工—餐饮”的产业链;其三,“文化振兴”,通过荤豆花文化节、非遗体验等活动,可唤醒村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参与到古镇保护、文化传承中,形成“文化自信—产业自觉—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赋中“一碗豆花,花开富贵;千山翠竹,竹报平安”的句子,正是对这种“美食赋能乡村”的诗意表达——“豆花”象征产业兴旺,“翠竹”象征生态宜居,二者结合,恰是乡村振兴“产业、生态、文化”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
文艺作品在文旅商融合中的“价值定位”
《叙永江门荤豆花赋》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性与实践性,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记录者”,更是文旅商融合的“策划者”与“推动者”。在当代文旅发展中,文艺作品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它不再是“事后宣传”的工具,而是“事前策划”的蓝图,是“文化IP建构”的核心载体,是“文旅体验设计”的灵感来源。
从《豆花赋》的实践来看,文艺作品在文旅商融合中的作用可概括为“三个引领”:其一,“文化引领”,通过文学叙事凝练地方文化核心,为文旅IP提供“灵魂”;其二,“体验引领”,通过多感官描写设计文旅体验场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感受”;其三,“产业引领”,通过对技艺、产品的描写,为产业转化提供“内容支撑”。这种“三位一体”的引领作用,让文艺作品从“边缘辅助”走向“核心驱动”,成为文旅商融合的“催化剂”。
此外,《豆花赋》还为“地方文化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以“地方特色美食”为切入点,用“古典文学形式”承载“当代文旅需求”,形成“小而美”的文化IP。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美食是“最易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载体”,古典文学是“最具文化辨识度的表达形式”,二者结合,既能吸引“文化爱好者”,又能吸引“普通游客”,实现“小众文化”与“大众市场”的平衡。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豆花赋》的成功,本质上是“地方文化自觉”的体现。钟小平长期致力于叙永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这种“在地性”的文化坚守,让作品能够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江门古镇的历史、荤豆花的技艺、川南的饮食文化,这些“不可复制”的元素,正是文旅商融合的核心竞争力。正如赋中所言“一盘石磨千年韵,半碗豆花满口香”,这句看似简单的食客感叹,恰是对“地方文化独特性”的最佳诠释——“石磨”是历史的符号,“豆花”是风味的符号,二者结合,便构成了江门古镇“不可替代”的文旅价值。
《叙永江门荤豆花赋》不是一篇孤立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江门古镇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文化蓝图”。它以赋为体,以食为媒,串联起历史与当代、文学与实践、文化与产业,既实现了古典文学的当代突围,又为地方文旅发展提供了可落地的路径。从文艺评论的视角看,它是“体物写志”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从文旅商融合的视角看,它是地方文化IP建构的生动范本。
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豆花赋》的价值更显突出——它告诉我们,地方文旅发展不需要“贪大求全”,而需要“小切口、深挖掘”;不需要“盲目模仿”,而需要“文化自觉、特色突围”。未来,期待更多这样“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文艺作品涌现,为地方文旅商融合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动能,让更多“小众文化”走向“大众视野”,让更多“乡村古镇”实现“文化振兴、产业兴旺”。正如《豆花赋》所期许的“愿此佳肴,岁岁弥香。传千秋而弗亡,润万民之口肠”,这不仅是对一碗豆花的期许,更是对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美好愿景。
肖大齐,合江县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四川省文艺促进会、生态文明促进会、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夜郎古道》、《双枪老太公》、《我的援藏空间》、《川渝黔金三角旅游文化研究》等文学、社科作品14部。建筑工程高级工程师,高级职业经理人,四川省科技技术技能人才。长期致力于本土文化研究与区域文旅商产业研究实践,在文学艺术评论、生态价值转化、产业融合创新等领域有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