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恸催生的哲思
西宁 冶兰花
今夜,一颗曾无比鲜活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四十四岁的侄女走完了她短暂而沉重的一生。
我躺在床上,泪水无声浸透枕畔,眼前浮现的尽是她从小到大的模样——从天真稚女到贤妻良母,每一帧都刻着生命的温度与伤痕。
幼时失怙,是慈爱的大伯与贤良的伯母将她迎入家中。当时家境优渥的大伯夫妇本可安逸度日,自此却对这个失去双亲的侄女倾注了全部心血,不仅给予了她百般呵护,而且注重培养她善良坚韧的品性,被爱包围的那些少女时光,让她如公主般明媚,也让她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与担当。
嫁入清贫的婆家,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面对生活的落差,她没有丝毫怨言,只是默默挽起袖子,跟随勤劳朴实的婆婆从零学起。和面、蒸酿皮、调汤汁……那双原本纤细的手,在婆婆的悉心传授中,渐渐磨出了生活的茧,也练就了一身养活一家人的本事。
为谋生计,她与丈夫如候鸟般开始迁徙,从苍茫西北到湿润江南,几经辗转,在不同城市尝试经营小餐馆。她总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灶台前长年不散的油烟熏烤着她的面庞,异乡孤灯下的清冷侵蚀着她的韶华,可她眼中那簇对生活的火,始终未灭。她把每一处小饭馆都打理得干净温暖,用一碗碗家乡味,抚慰无数漂泊的胃与心。
日子终于渐露曙光,女儿出嫁,人生似乎可以稍稍喘息。可命运从不轻易放过苦命人,那个曾与她并肩辗转的丈夫,在生活稍有起色后,竟抛下她和尚未成家的儿子,转身奔赴新欢。
她的天就这么毫无征兆地塌了,沉重一击之下,她病倒了。这一次,她没能再站起来。若她一直孝敬的公婆健在,明事理的公婆绝不容许儿子做出如此背弃良心之事。
所幸,她一生所积攒的善良如暗夜星光,在她病榻前静静绽放,娘家亲人悲痛欲绝,而婆家的亲人们更以令人动容的情义回报她曾经的付出——日夜轮守,无微不至。那不离不弃的温暖,是她坎坷人生最后、也最真实的慰藉。

四十四年间,她如风中之烛,在飘摇里燃尽自己,从故土到异乡,日复一日地围绕灶台,用一副柔弱的肩膀默默扛起了生活全部的重担。
今夜,我为她落泪,为她惋惜,她的一生何尝不是千千万万生活在大西北平凡女性的缩影?她们勤劳无声,坚韧承受,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何为活着,何为爱。生命虽短,但那份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温暖与尊严,将长久铭刻在爱她的亲人心中,更叩问着每一个继续前行的人:我们该如何活着,才不负这一场人间跋涉?
痛定思痛后我在深思,她的猝然离世虽是天命,但与她心中的梦想破灭不无关系——自从她嫁给他以来就一直甘心做幕后贤内助,终日围着锅台只知劳作,一生相夫教子,把自己的一切交付给他,却从不提防,由此,细心之人从中不难发现她想与他“执子与手,与子偕老”的执着信念,并为此付出了一切,牺牲了一切。
可是啊!善良淳朴的她没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更没给脆弱的心打一剂预防针——
虽然世事难料,人心难保,但是,否(pi)极泰来,困厄到了极点,随之而来的便是通达;昏暗到了极致,就会迎来阳光普照的清晨。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这是古人对自己日复一日的暗自开导,本性善良又从小接受诚实守信教育的她,不,还有你我她,都有这个短板。
斯人已逝,生者 浪浪泪空泫。
但是,作为逝者的亲人,在这悲恸欲绝的时刻,在这人生的至暗时刻,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更加清醒,强迫自己从现在做起,想方设法使心强大起来,尽管我们是社会上很普通的一员,也许注定成不了大事,但仍要牢记这段古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时,在这利来利往的时代,游心于物外,不为世欲所累,物为我所用,我不为物所累。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2025年9月23日星期二夜
作者简介:

冶兰花,小名哈彼拜,女,回族,青海省西宁市人,施教文盲妇女的一位民间好老师,业余作家,建树于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