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批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回国
《归来》作者 欧震

又一次……
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回到祖国
连绵不断的雨水,那是谁的眼泪
他们的遗骸是零散的
像战争撕碎的纸片,已经拼不出当初的完整

飞机的轰炸、坦克的炮火、敌人的子弹
毁掉了这些血肉之躯
就像一封封家书只残留了几个汉字
有的只剩下了偏旁
散落在异国的山野、土地
在许多年之后
才被挖掘,寄了回来

仿佛是起床的军号从遥远的年代传来
烈士们从沉睡中醒来
出发一面面国旗如鲜红的信封庄严地包裹着他们
可他们的父母却再也读不到了
因为没有谁可以老过岁月的漫长
在无数次的等待中
在思念层层堆积的日子里
父母的眼睛如黯淡的油灯
一直在风中摇动着火焰
仿佛挥着手
照着孩子回家的路
今天,这些父母的孩子已经归来

如果活着,他们应该是和我父亲一样的耄耋老人
享受着天伦之乐
常常和儿孙们说着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
或者长久的沉默,老泪纵横
怀念着他们牺牲的战友
可是没有如果,牺牲的是他们自己
他们倒下了生命永远地定格
在了最灿烂的年华

此刻,我站在雨中默默地注视着
护送他们遗骸的车队缓缓前行
冰冷的风吹动着我的思绪
我的脑海里又盘旋起他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
我突然觉得我眼里的这片青春的天空
刹那间也飘满了雨水
那是谁的水壶
壶里曾装满了鸭绿江的波涛
那是谁的钢笔
它曾蘸着滚烫的鲜血写下过怎样澎湃的诗行
那……那又是谁的留下了弹孔的头骨
就像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精神的化石
永远地记录着战争的残酷
那是绽放在时光之中的花朵
让今天的和平有了春天的温度

这就是我们的英雄
他们去时血气方刚、雄姿英发
而归来紧紧拥抱祖国的只有一把白骨
这就是我们的英雄
从此头枕锦绣的山河长眠于母亲的胸怀
不朽的灵魂与日月同辉
与天地同在
英雄归国:一段跨越七十多年的回家路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七十多年前,他们高唱着这首战歌,为了保家卫国,远赴异国他乡,浴血奋战。 七十多年后,他们静卧在棺椁里,盖着鲜红的国旗,在祖国最先进的战机护卫下,回到了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
这就是自2014年以来,几乎每年都会在中韩之间庄严上演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故事。
故事的起点:他们从未被遗忘
战争结束后,许多烈士长眠在朝鲜半岛的山川之间。他们的亲人只知道他们“牺牲在国外”,却不知具体安葬在何处,只能将无尽的思念深埋心底。
在韩国境内,也安葬着相当数量的志愿军烈士。韩国政府没有忘记这些曾经的对手,将他们集中安葬在韩国京畿道坡州的“朝鲜中国军人墓地”。这里,成为了许多志愿军烈士在异国的临时安息地。
时间的车轮进入21世纪,随着中韩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一项人道主义合作被提上日程。经过多轮磋商,中韩双方达成了共识:韩国向中国归还近年来发掘、鉴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庄严的仪式:最高的礼遇,最深的敬意
第一步:启程前的交接 仪式通常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中韩双方代表出席庄严肃穆的交接仪式。韩国士兵将一副副覆盖着中国国旗的棺椁缓缓抬上运送区。中方礼兵迈着庄重的步伐,从韩方手中一一接过棺椁。现场肃穆无声,只有清晰的指令和脚步声,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历史的尊重。
第二步:跨越山海的家园路 载着烈士遗骸和遗物的中国空军运-20专机,从仁川机场起飞,飞向中国沈阳——这座当年志愿军入朝作战的重要出发地,如今成为迎接英雄回家的第一站。 “我们是东方航空056航班,运送志愿军烈士遗骸前往沈阳。” “欢迎志愿军忠烈回国,我部飞机两架,奉命为您全程护航!” 每当专机进入中国领空,空军两架歼-20战机便会准时升空,以空中最高礼仪伴飞护航。这段穿越时空的对话,是祖国对英雄们最郑重的承诺:“如今山河无恙,我们以强大空军,接您回家!”
第三步:抵达与安葬 飞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通常会举行隆重的迎回仪式。机场用“过水门”的最高航空礼节为专机洗尘。棺椁由礼兵护送下机,全场肃立,默哀致敬。 随后,遗骸被护送至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进行DNA信息采集和鉴定工作,以便未来为烈士寻亲。最终,这些遗骸被安葬在陵园的地宫中,与他们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
故事背后的温度:寻找与团圆
遗骸归国,不仅仅是遗骸本身,随同回家的还有烈士的遗物。这些锈蚀的钢笔、印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字样的搪瓷杯、个人印章等,成为了辨认烈士身份、寻找其亲人的关键线索。
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建立了烈士遗骸DNA数据库,并积极为烈士寻亲。当通过技术比对和档案核查,最终确认一位烈士的身份并找到他的家人时,这段跨越七十多年的思念终于找到了归宿。
对于烈士家属来说,这并非一场普通的葬礼,而是一场等待了半个多世纪的“团圆”。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终于能捧着从未谋面的父亲的遗物,嚎啕痛哭,喊出一声“爸爸,我们回家了”。这一幕,是这场国家行动中最令人心碎也最温暖的注脚。
总结
志愿军遗骸归国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国家责任、民族情感和历史传承的故事。它告诉我们:
· 祖国不会忘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英雄,永远被铭记。
· 尊严重于一切:以最高礼遇迎接烈士回国,彰显了一个国家对待历史、对待英雄的态度。
· 和平来之不易:英雄的归来,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建立在先烈们的巨大牺牲之上的。
这条回家的路,他们走了七十多年。而这场庄严的仪式,也将年复一年地持续下去,直到尽可能多的英雄,都能魂归故里。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朗诵指导老师:马贺林: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广播剧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语言艺术高级教师。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银龄专委会副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艺术指导委员会专家,武汉市总工会职工文体协会读书与阅读分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