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默观察者:当诗歌成为喧嚣时代的定影液
安徽/王瑞东
这一切发生得如此之快。昨天,人们还在为某个历史遗迹的静谧之美而感动;今天,那里已成为网红打卡地,人群举着相同的姿势,拍摄着相似的照片。在这股不可阻挡的文旅与网红经济浪潮中,诗人郑升家(昨夜星辰)如同一名冷静的考古学家,以诗歌为工具,挖掘着这个时代表层下的文化断层。
郑升家的诗笔具有一种独特的“定影”功能——在一切都在加速液化的时代,他的诗歌成为了某种定影液,使那些即将被遗忘的瞬间显影、定格。当网红经济将文化体验简化为可复制、可传播的视觉符号时,诗人却执着于记录这种简化过程中丢失的复杂性。他的诗不是简单的赞美或批判,而是一种深度的凝视,试图在表象之下寻找真实的文化脉络。
在《古城夜话》中,郑升家写道:“灯笼是新的,影子是老的/导游词重复着帝王将相/而墙角青苔记得的/是更真实的朝代。”这几句诗巧妙地揭示了文旅开发中的悖论——我们精心修复的历史场景,往往只是为了满足当代人对历史的想象,而真实的历史痕迹却在不被关注的角落里默默存在。诗人作为观察家的价值,正是在于他能够同时看到“新的灯笼”和“老的影子”,并记录下二者之间的张力。
郑升家的沉静诗风恰恰是对这个喧嚣时代的最有力回应。当社交媒体鼓励即时反应和情绪化表达时,他选择了思辨性的沉淀;当大多数内容生产者追逐流量热点时,他保持着对时代浪潮的适度距离。这种创作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立场——它提醒我们,在狂热的文化消费之外,还存在一种更为持久的文化凝视。
更为难得的是,郑升家的诗歌不仅观察外部世界的变化,更关注个体在这种变化中的文化追寻。他的作品常常出现这样一个身影:在热闹的文旅景点中,试图寻找某种真实文化体验的个体。这个身影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每一个在现代文化场景中感到疏离的我们。通过记录这些个体的文化追寻,诗人实际上是在为这个时代绘制一幅精神地图,标记出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文化坐标。
在网红经济重塑我们与文化关系的今天,郑升家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反思空间。他的作品不像那些急于表态的文化评论,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富有张力的意象,邀请读者一起思考:在文旅繁荣的表象下,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体验?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个体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性?
当最后一波游客离开,网红打卡地恢复宁静,那些被郑升家记录在诗歌中的观察与思考,可能会成为未来理解这个时代文化矛盾的重要线索。他的诗歌不仅是对当下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提问——当我们把文化交给算法和流量,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可能找回什么?
在这个意义上,郑升家不愧为这个时代的“社会观察家”,他的诗歌是我们这个狂热时代的一面冷静的镜子,照见了文化狂热背后的空洞,也映出了个体追寻的价值。在一切都在加速的时代,或许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诗歌定影液,让某些即将消失的文化真相得以显影、留存。
(2025/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