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崖上庄的传说》
作者:徐肃惠
主播:阿 莲
其实,崖上庄的崖,它的读音,在这里读(苶nie二声),字典里没有。如果陌生人只凭着读音,是找不到这个庄的。至于它的出处,与传说有关。崖上庄儿,位于昌黎县版图的西南,滦河从西北方向蜿蜒而来,从距离崖上庄五华里的正南面呼啸而过,流入涛涛渤海。崖上庄的子民,据说是山东移民。
不知是不是哪个朝代,黄河决堤的前夕,位于黄泛区的赵姓家主,决定举家逃难,投奔东北的亲戚。临行前,姓康的和姓徐的两家表亲,恳求一同前往。这样,几辆马车拉着几家老小和简单的家当,一路急行。路上,少不得陆续有人加入逃难队伍。几日后,从驿站得到消息,黄河已经破堤,水势之大让下游的山东全境变成泽国,而水头正涌入周边疆界。于是大家不敢休憩继续赶路,而又遭遇大雨滂沱,使道路泥泞不堪,举步维艰,车辆、马匹蜗牛般在路上蠕动。这时已经到了河北境内,赵家主看到这种情景,沉思良久,叫来几家人一起商定,由赵家长子带领几家有脚力的年轻人徒步先行,以保得青山在。老弱妇孺则跟老当家的们继续坐车跟行。分离的眼泪,诀别的不忍暂且不提,这一拨年轻人擦干泪水,默念着长辈的嘱托向东北方向猛窜,但仍然挡不住坏消息接踵而来。
那一天,行至如今的昌黎乐亭地界儿,大家已听得到背后哗哗的水声。!赵家长子振臂一呼“跑啊……”紧接着,炸雷响起,水浪奔涌!世间灾难的到来,总是有天公捣乱。浪头以雷霆之力冲击着逃难的人群,这时有人倒下,有亲人被卷走!人们顾不上悲伤哭泣,奋力在浪涛前面飞奔。就在大家精疲力竭,觉得死神已扼住自己的喉咙之际,沉重的脚步忽然轻快起来,一股力量似乎在裹携着自己前行。大家诧异地抬起头,于闪电中朦胧看到天空中几位衣袂飘飘的仙女,纤指一挑,空中划过一道彩虹,又回身一指,人们身后的水便不断后退!然后向着人群微微一诺,便脚踩祥云向东北方向飘去……
待人们的魂魄从生死劫中缓过来,已是晴空丽日,这时大家发现,他们正聚集在一块高地上,高地方圆十亩,周围一片荒芜,向南三里地,一条大河汹涌东去。年轻人们转过身来,一起向东北方向跪拜!那里,峰峦叠嶂,青雾缭绕……
少顷,有人问:这是哪里?间或,有人叫:nie!上面好大一只龟!定睛望去,一只硕大的龟缓缓爬向脚边。人们随着赵家长子虔诚地在高地长跪不起,磕头祈祷,向着四面八方狂呼不已,热泪长流。是夜,他们决定在这里停住脚步,在这里等待与爹娘、与妻子儿女团聚……
于是,从次日起,他们去河里捞鱼虾裹腹,挖地窨避风,砍荆棘开荒,等鸟儿衔种……
然而,不管他们在干着什么,目光总是朝着来时的路张望,他们的心,总是在殷殷期盼着亲人们绝处逢生。虽然,他们也明白这种概率有可能为零……何为奇迹?就是当概率为零的情况下,事情终于发生,所以,当载着老弱妇孺的车轮停在年轻人们的眼前时,顿时哭声震天,盖过了三里之外河水的咆哮声。尽管,这支举家迁徙的队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途中有病残者经不住连日鞍马劳顿而死去,但还是有大部分人活了过来。而当他们说起黄河水从他们车轮底下顺流而过时,都觉得冥冥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保护他们,使之得以赶上等在这里的儿孙,这是何等的幸运!所以,当听了儿孙们在仙女们的佑护下化险为夷时,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块吉祥之地。赵家主决定在这里安家定居,繁衍生息。把这里起名为nie上庄,此音缘自人们在这里发出的第一声惊呼,又因为这十亩高地周围陡峭,型同断崖,于是取崖字为nie,因而今天的崖上庄由此得名。那只人们第一眼看到的龟,就成了镇庄之宝,人们虔诚地供奉它。后来赵家主主持在十亩高地上修建了一座娘娘庙,以感恩几位救命的仙女。
经过历代繁衍,崖上庄东西长约三华里,人口几千人。娘娘庙居中,以赵姓为主,是为大姓,西以康姓为多,东为徐姓。庄里的其他姓,皆为山东老乡。有儿歌云:崖上庄儿,两头儿洼,不生俩,就生仨……解放前,崖上庄被划分为解放区,就是共产党占领的地盘,崖上庄民兵造的地雷、线枪,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娘娘庙成为党的会议召开的地方。昌黎县史上记载的“娘娘庙”事件就发生在这里,共产党干部周耕夫就是在这里被捕,几天后被敌人杀害。后来,伙会儿扫荡又造成了“火烧崖上庄”事件。解放后,娘娘庙在文革中被毀,院落成为供销社所在地,供销社撤了之后,现在成了民居。崖上庄,原来是崖上公社所在地,社址在庄西,后来搬到庄东,乡镇合并后归属新集镇所辖。崖上公社旧址后来被养老院使用。传说就是传说,不必被史学家们诟病。我是崖上庄人,以上传说是小时候听父辈们口口相传的。父亲就是战争年代“娘娘庙事件”和“火烧崖上庄”事件的当事人和见证人之一。
作者:徐肃恵,网名:徐徐。昌黎县委办公室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七十年代末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曾有多篇作品在全国、省、市级书籍、刊物上发表并得奖。曾任省作协理事、市作协常务理事、县作协副主席。
主播:冯淑莲,网名:阿莲,秦皇岛在职党务工作者。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会员,秦皇岛朗诵艺术团成员,“京津冀头条”编辑部“秦皇岛头条”主播。热爱朗诵, 愿将余生奉献给有声语言艺术,更多更好地传播党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