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非“坐班”:乡村治理需卸“形式主义”枷锁‘’
文/胡成斌
在基层治理的末梢,村干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身处一线,是连接国家政策与村民生活的桥梁。其工作性质具有鲜明的农村特色:事务繁杂、突发性强、与农民生产生活节奏深度嵌合。因此,对村干部实行符合农村实际的“值班制度”(即规定时段在岗处理事务,同时需灵活机动地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而非机械的“坐班制度”(要求严格遵循固定朝九晚五的全时段在办公室在岗),本是实事求是、提升效能之举。然而,现实中,一些上级镇政府在进行工作检查时,却往往未能深刻理解这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检查方式存在“一刀切”的倾向:不看工作实效,只盯“人是否在办公室”;不问问题解决了多少,只查“打卡记录全不全”;不管村民评价如何,只重“办公桌前在岗率”。这种简单化、形式化的检查考核方式,无异于给灵活高效的“值班制”套上了“坐班制”的僵硬枷锁,不仅未能准确衡量村干部的真实工作状态与成效,反而可能催生新的形式主义。其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1. 束缚干部手脚,背离工作初衷:村干部的核心职责是服务村民、解决问题。许多工作,如调解纠纷、巡查基建、走访农户、组织生产等,都需要走出办公室才能完成。强行要求全员全天“坐班”,等于将干部“绑”在椅子上,使其难以深入群众、直面问题,与设立村干部岗位的初衷背道而驰。2. 助长应对检查的“表面功夫”:为了应对“盯人”式的检查,部分村干部可能不得不优先保证“在岗”表象,甚至可能出现“人虽在、事难办”或“提前沟通、应付检查”的情况。宝贵的精力耗费在应对检查上,而非解决实际问题上,浪费了基层有限的治理资源。3. 挫伤工作积极性,影响干群关系:扎实工作在田间地头却因“不在办公室”而被批评,会使真心为民办事的干部感到委屈和不公,挫伤其积极性。同时,村民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干部,也可能对基层组织的效能产生质疑,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4. 考核导向偏离,忽视实质成效:这种检查方式传递了一种错误的考核导向:过程痕迹重于实际结果,物理在场高于问题解决。它忽视了乡村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无法科学评估村干部在政策宣讲、矛盾化解、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方面的实际贡献。要破除这一困境,关键在于上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层面,必须转变工作思路与检查考核方式:· 理念上再深化:深刻认识到乡村工作的特殊性和“值班制”的合理性,尊重农村工作实际,建立以实效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方式上再优化:检查考核应多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村庄看实情、听民声、问实效。通过查阅问题解决记录、随机走访村民、实地查看项目进展等方式,综合评判村干部工作成效,而非仅仅聚焦于“是否在办公室”这一单一指标。· 标准上再实化:将考核重点从“物理在岗”转向“履职成效”,重点关注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政策落实精准度、村民诉求响应速度与解决满意度、乡村产业发展等硬指标、实内容。· 技术上再赋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村级事务管理平台、村民沟通群等,辅助了解村干部的工作动态和村民反馈,但需避免将其异化为简单的“打卡”工具,确保技术服务于实效考核。归根结底,对村干部工作的衡量,应回到其服务乡村、服务群众的本质上来。卸下“形式主义”的枷锁,让村干部能从“办公室”真正走向“田间地头”,才能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更有效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上级的检查指导,也应成为推动工作的“助推器”,而非束缚手脚的“缰绳”。
作者简介
胡成斌(笔名:凝渊):男,汉族,1980年1月出生于安康市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2022年毕业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生物工程分院,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2015年至2018年任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支部委员兼村文书,2018年至今任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党支部副书记,早阳镇人大代表、早阳镇党代表,2025年西北工业大学法学本科毕业,乡村振兴规划师,汉滨区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协会会员。《鲁南作家》编辑部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