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泯灭之日便是兽性发作之时
——观影片《731》
作者:木弓
冰霜实验室里,中国男子被活生生冻成“冰棍”后用榔头敲碎;毒气室内,母亲眼睁睁看着怀中的婴儿停止哭泣;活体解剖台上,清醒的人被开膛破肚却发不出一声呐喊——这不是恐怖片的虚构,而是电影《731》中基于历史事实的艺术再现。
2025年9月18日,这个刻入民族骨髓的日子。94年前,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灾难;94年后,电影《731》选择在这个刻骨铭心的时刻全球公映,以艺术之刃划开历史最血腥的伤口。影片上映仅5小时票房即破2亿,创下10项影史纪录。数字背后,是亿万中国人对那段民族创伤史的集体直面和不敢忘却的铭记。
系统性的人性剥夺:现代性暴力的精密机器
《731》最令人战栗的,是它揭示了暴力的现代性转型——从传统的血腥屠杀升级为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理性暴力”。影片中,暴力被分解为可量化的实验数据,痛苦被转化为可研究的生理反应,生命被异化为可替换的实验材料。这种暴力不再是一时冲动的兽性发泄,而是冷静计算的“科学实践”。
德国社会学家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的论述在这里得到惊人印证:731部队完美展现了现代官僚体系如何通过劳动分工、技术理性和去人性化机制,使普通人成为大屠杀的执行者。日本军医们并非天生恶魔,而是在一套精密的技术伦理置换系统中,将对生命的敬畏转化为对数据的追求,将道德焦虑转化为技术难题。
更深刻的是,影片揭示了这种暴力现代性的双重谎言:一方面以“防疫研究”为名掩盖生物战实质,另一方面以“科学进步”为名美化反人类罪行。这种利用现代科学话语为暴力披上的合法外衣,比赤裸的野蛮更具欺骗性和危害性。历史证明,最大的恶往往不是通过呐喊而是通过沉默、不是通过激情而是通过冷漠、不是通过反抗而是通过顺从得以实施。
文明的辩证法:从人性到兽性的结构转换
《731》迫使我们直面一个残酷的辩证法:文明的发展不仅抑制兽性,也可能生产新型兽性。影片中,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最原始的残忍暴力结合,形成了令人窒息的悖论——实验室越洁净,暴行越恐怖;数据越精确,人性越模糊。
这种文明与野蛮的共生关系,在当代依然以不同形式重演。当我们目睹某些科技巨头无视伦理追求技术突破,当某些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践踏人权,731的幽灵就在不远处徘徊。影片警示我们:文明与野蛮并非线性进步关系,而是一种永恒的紧张状态。人性的防线需要每个时代重新守护,文明的成果需要每个世代重新确认。
日本哲学家鹤见俊辅提出的“转向”概念在这里显得格外深刻:整个日本民族在军国主义时期发生的集体道德转向,不是突然的堕落,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妥协的累积结果。影片中日本医生从救死扶伤到活体解剖的转变过程,正是这种“平庸之恶”的生动写照。
记忆的政治:全球正义与历史和解的未竟之路
《731》的上映本身就是一场记忆的政治实践。它挑战了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战争罪行的选择性遗忘,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二战犹太人大屠杀叙事霸权。值得注意的是,731部队的数据战后被美国接收,其研究人员得到赦免,这一事实揭示了冷战格局如何扭曲了历史正义的实现。
与德国对纳粹罪行的彻底清算相比,日本对战争罪行的回避态度不仅伤害了受害者,也毒害了日本社会自身。正如日本学者小熊英二所指出的,未能彻底面对历史使日本民族失去了通过忏悔获得重生的机会。这种历史记忆的断层,成为东亚地区互信建设的深层障碍。
影片在艺术表现上的突破值得称道。它避免简单的民族主义叙事,而是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这场灾难。通过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的交织,让观众既感受到具体生命的痛苦,又思考抽象的人性命题。这种艺术处理使影片超越了国族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历史镜鉴。
生物现代性的警示:科技时代的伦理困境
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731》提供了深远的警示。影片中“科学无禁区”的极端实践,与当前某些科技狂人的激烈言论惊人相似。历史告诉我们,当科技脱离伦理约束,知识摆脱道德责任,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可能成为最恐怖的毁灭工具。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指出,全球生物安全风险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基因编辑技术的滥用、生物数据的非法采集、人工智能武器的研发,都在重演历史上科学与暴力结合的危机。在这个意义上,《731》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预警。
我们必须建立更强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确保科技创新始终服务人类福祉而不是相反。这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超越国家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局限,构建真正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范式。
2023年4月,哈尔滨市平房区,施工人员意外挖掘出2000余件731部队相关文物,包括带铁镣的尸骨、注射器和被销毁的档案残片。这些沉默的证物与银幕上的影像相互印证,提醒着我们:历史从未远离。
东京某影院放映反战影片时,一位日本老人泪流满面:“我们从小被教育日本是战争受害者,却从未被告知日本也是加害者。”这种选择性的历史记忆,不仅是日本的悲哀,也是全人类的隐患。
《731》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什么,更在于它为什么而记录。影片结尾,那些冰冷的数字和档案重新浮现:至少3000人被用于活体实验,数十万人死于细菌战……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曾经欢笑过、痛苦过、爱过的生命。
走出影院,历史的回声仍在耳边回荡。那些实验室中的惨叫,那些档案室里的沉默,共同构成了一个民族无法抹去的记忆图谱。正如导演所言:“我们以铭记之名回望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和平的光照耀人类文明的征途。”
真正的危险不是记忆带来的痛苦,而是遗忘带来的重复。人性与兽性之间,从来只隔着一层薄薄的文明外衣。当这层外衣被撕破,兽性便会发作;而当记忆消失,这层外衣将失去最后的保护作用。在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道人性的防线需要更加警惕的守护——因为历史的悲剧提醒我们,文明从来不是一条单行道,而人性的光明,需要每个时代的人们用记忆与良知去重新点亮。
——2025.9.24 古都西安
【作者简介】
木弓,另有笔名汉竹、鲁燕、斯谦。字翼良。世隶耕。笔墨修为,放牧为生,曾在汇河岸边牧羊,现在秦岭脚下放牛。捧一盏心灯照夜路,送一缕微光慰牛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