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桂花(押七阳韵)
金粟初开趁晓凉,幽芬暗度入回廊。
枝摇碎影筛清露,风递微馨拂素裳。
不与春红争艳丽,独留秋韵傲寒霜。
嫦娥应惜人间种,散作蟾宫一缕香。
八声甘州•咏菊花(柳永体.第七部)
唐增虎(山东)
逐西风吹老碧梧枝,寒英破篱边。
恰疏丛缀玉,纤英裹露,冷艳初妍。
不向春园斗色,独抱晚霜坚。
唯有篱边客,共赏清娟。
遥想柴桑秋色,甚采英野味,醉帽欹偏。
惜繁花易谢,此品自高贤。
惜飘零、香魂未减,伴寒星、疏影照窗前。
凭谁问,傲霜心性,历岁犹丹。

苏幕遮•金秋(范仲淹体.第四部)
唐增虎(山东)
稻粱肥,蔬果暮。桂魄流香,菊蕊含清露。
荷败犹欹摇暗树,虎月穿云,昼暖宵寒渡。
果垂枝,瓜坠树。客子凭栏,望断天涯路。
国庆欢歌迎圣祚,家睦邦兴,此景人长慕。
散文:《秀丽博山》
唐增虎(山东)
若说齐鲁大地上藏着一处能将自然奇景与人文厚韵揉进烟火里的地方,那一定是博山。这里的山从不是单调的青黛轮廓,颜山公园依着山势铺展,晨雾里能听见鸟鸣与晨练人的脚步声交织,每一步都踩着自然的节拍;杏花村的春日更成了城中盛景,千树杏枝缀满粉白花瓣,如云似雪般铺展开来,微风过处,花瓣轻落,在青石板路上织就粉毯,蜜蜂嗡嗡穿梭花间,连空气都浸着清甜,游人举着相机追着花影,孩童在花下追跑,笑声与花香缠在一起;溶洞更是鬼斧神工,钟乳石垂落如千年凝结的玉簪,灯光掠过便漾开满洞星辉,石笋拔地而起似利剑擎天,暗河流水潺潺,藏着大地深处的秘密。
而博山的魂,藏在老手艺、老故事与红色记忆里。陶瓷窑火千年不熄,匠人指尖捏出的白瓷能映出云影,琉璃匠人吹制的彩珠,阳光一照便成了流动的彩虹;神头文化浸润着岁月,孝文化的传说刻在古碑上,也藏在街头“们”(娘)给孩子讲的故事里,让每一份温情都有了根;杏花村的老槐树已有百年树龄,皲裂的树皮下藏着光阴的故事,树下常围坐着摇蒲扇的老人,用浓重的方言讲着“当年杏花树下歇脚的货郎”“杏林里救过路人的老中医”之类的旧事,一旁摆摊的手艺人正用杏木雕刻小摆件,刻刀起落间,木花飞溅,件件都带着乡土的温度。红色印记更不曾褪色,焦裕禄纪念馆里的旧物诉说着赤诚,马安山抗日遗址的断壁残垣铭记着壮烈,抗战时的博山连曾在这里浴血,护城河的水还映着当年的烽火,如今却成了饭后散步的好去处,老人坐在河边石凳上,用带着独特口音的方言聊着家常,那语调里满是岁月的安稳。
最动人的,是这里鲜活的烟火气与独特的民俗风情。街头相遇一声“老欢”(打招呼),瞬间拉近距离;吃食更是勾人味蕾,春卷里裹着山野菜的鲜,酥锅咕嘟着肉与海带的香,杏花村的农户则会把新鲜摘下的杏子做成杏酱、晒成杏干,酸甜滋味里全是阳光的馈赠,一口下去便是独有的“博味”。逢年过节时热闹非凡,街头张灯结彩,踩高跷的艺人踩着鼓点穿梭,扮玩的队伍里,孩子们的笑声与锣鼓声撞在一起,满街都是喜庆的模样。而当地的婚俗更是别具一格:娶亲前日,男方要把嫁妆沿街铺开转一圈,红漆家具、绣花被褥在阳光下格外惹眼;到了半夜才去迎新娘,门口得请属龙属虎的人“把门”,据说能驱邪纳福。这习俗里还藏着旧时光的印记——早年间怕土匪阎六抢亲,才定下这般“昼摆嫁妆显底气,夜迎新娘避风险”的规矩。夏日里的博山更惬意,山间风拂过,吹散暑气,杏花村的杏林间凉意更甚,成了天然的避暑地,村民们搬着小马扎坐在树下,递着自家腌的杏干闲话家常,自在得让人心生羡慕。
从淄川与博山之名各取一字,才有了今日的淄博。而博山,始终是这片土地上最温润的一块玉--既有颜山、溶洞、杏花村的雄奇与灵秀,又有陶瓷琉璃、神头文化的细腻,更有婚俗烟火与红色记忆的滚烫。走在这里,听着“们”的唤声,应着“老欢”的招呼,闻着杏花的清香,便懂了何为“人杰地灵”,每一处风景、每一样手艺、每一口吃食、每一段习俗,都是博山写给世界的诗。

《博山》方言与民俗典故注解
1.方言词汇
- 们:博山地方特色称谓,意为“娘”,是当地亲属称呼中极具辨识度的表达,承载着地域化的亲情语境。
-老欢:博山民间常用的打招呼用语,类似“您好”“吃了吗”,语气亲切自然,体现了当地人热情好客的性格。
2.民俗典故
-婚俗系列:包含“白天摆嫁妆满街转“半夜取新娘“龙虎把门”三项核心习俗。摆嫁妆是男方彰显诚意与家境的方式;半夜迎亲与龙虎把门(请属龙属虎者守门)的习俗,源于旧另防乾业忍的万式半夜迎亲与龙虎把门(请属龙属虎者守门)的习俗,源于旧时防范土匪阎六抢亲的历史背男方彰显诚意与家境的方式;半夜迎亲与龙虎把门(请属龙属虎者守门)的习俗,源于旧时防范土匪阎六抢亲的历史背景,既为规避风险,也寄托了驱邪纳福的美好祈愿。
-阎六抢亲:流传于博山当地的民间传奇故事,讲述了旧时土匪阎六常抢夺民间新娘的恶行,这一历史隐患直接影响了当地婚俗的形成,成为博山婚俗文化中极具故事性的背景渊源。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