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享文学书斋《红楼梦》读后感文友作品系列阅《红楼梦》笔记:——葬花人
文/刘结英 编辑/谦坤
《红楼梦》虽然看过好几次,但都没有用心,也可以说没有看懂一点点。第一次看纯粹是与父亲互相学习繁体字和简化字,以此作为样板。第二次是在初中的时候,因为我文言文超级差,对之乎者也十分无奈,在父亲的建议下,我又将《红楼梦》作为课余阅读的首选,却依然没有读出其中之意。
高中时,为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老师建议我读《红楼梦》,记得用了四个多月才还书给老师。老师问我:“你整本书读完了,居然没任何问题来问我,莫非都懂?”我说:“问题太多了,问也问不完啦。”她又问:“书中有哪个人物令你最难忘?”我说:“林黛玉。原来漂亮及有钱的人也不一定幸福。那个林黛玉像个傻子,整天就知道哭,明知不可能还要死守,有才华有美貌却不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守着大观园等风等雨等死,一点意志也没有。”
语文老师听后哈哈大笑,我愣住了,可能我当时确实太幼稚吧。她又说:“为什么我这么喜欢你?”我摇摇头说:“因为我傻得可爱吗?”她兴奋地说:“对对对,我教书育人快四十年了,你是最天真的一个。”然后她只留下一句“你比很多人读得认真了”,便转身离开了自习教室。
最近我再读《红楼梦》,却与从前不同。在一位老先生的建议下,我只选择了关于林黛玉的部分章节来读,想更深入了解她短暂生命中所蕴含的意义。我觉得,林黛玉的一生如花一般,也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她没有反抗之力,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日日对着落花悲天悯地。
花开花落,人之生死,原不过一瞬之间。她生来就带着一种病,这病又非药可医。她得的是心病,是情病,是命病。自幼失亲,寄人篱下,虽有贾母疼爱,终究不是自己的家,不是自己父母。她心性高洁、目下无尘,偏偏落在这浊世之中,日日挣扎、痛苦不堪,这样活着,怎能不病呢?
初入荣国府时,她不过是个小女孩,却已显出与众不同。眉尖若蹙,眼含秋水,总带着几分愁容、几分倔强,仿佛早已看透人世间的虚情假意。她读书识字,才情出众,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却从不屑于卖弄。她写诗,是为了排遣心中郁结,而非博取虚名。她的诗,字字如珠,句句是泪,读来令人心碎,久久难平。
她与宝玉的缘分,似是前生注定。虽然两人一见如故,心有灵犀,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只可惜,他们偏偏是与世俗格格不入的痴人。这种相同的本性让他们相爱,也注定了痛苦的历程与必然的悲剧结局。
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林黛玉便是那最清纯的一泓秋水,容不得半点污浊。她对他用情至深,却从不轻易表露,反而常以冷语相讥、以泪洗面,这其中的苦楚,唯有她自己知道。夜间独坐时,她一脸幽怨,对月垂泪,与花低语,声声呢喃,那眼泪竟似流不尽一般,滴滴都是心头血,声声入心魂。
她的病日益沉重了,咳嗽不停地折磨着她,仿佛要将五脏六腑都咳出来。她自知不久于人世,却仍强撑病体,不愿被人看出虚弱。烧掉诗词稿件以断痴情之幕,最是凄绝令人唏嘘。那些诗稿,是她一生的心血,是她对宝玉的情意,也是她在这世间活过的证明,她却将它们一一投入火中,看其化为灰烬。火焰跳跃,映照着她苍白的面容,而她是异常的平静,仿佛死的不是她,而是别人,情景更令人心生怜悯。
此时正是宝玉与宝钗大婚之日,远处锣鼓喧天、欢声笑语,潇湘馆内却一片死寂。她临终前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到底“好”什么呢?人们至今不得已知,或许是“你好狠心”,或许是“你好自为之”,又或者,连她自己也不知该如何说尽此生遗憾与心中怨恨?这句话成了千古之谜,也成了她生命的注脚,为其短暂的一生划上了句号。
她不在了,大观园中桃花依旧盛开,却再无人去葬花了。花瓣飘落在地,任人践踏,最终化为春泥。原来花开花落,本不必有人葬,人生人死,亦不过如此。只是世上少了一个葬花人,多了一段千古遗恨的故事。作者给她如此结局,看似残忍,实则是对礼教、对命运的无声而又有力的控诉,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悲愤与反抗。
林黛玉的一生,正如她自已所言:“原本洁来还洁去”。她来这世上一遭,似乎就为了尝尽人间苦楚,流尽眼中泪,然后干干净净地离去。她不曾带走什么,也不曾留下什么,除了那些刻在石头上的诗,与一段令人叹息而无果的爱情故事。
今人读红楼,多替林黛玉惋惜。殊不知,她若真嫁了宝玉,也未必就能幸福。她太清醒、太敏感,注定无法在这浊世中安然度日。她的早逝,或许正是上天对她的怜悯吧。我总觉得,现代女性或可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活得清醒本就是一种痛苦,但宁愿清醒地落泪,也不愿麻木地含笑。不管怎样选择,人各有志,命中有数,也许命运早有定夺吧?
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死了,她的故事却始终活着,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阅读与叹息中,不断重生。
编者按:
从本期开始,将陆续刊发悦享文学书斋文友的《红楼梦》读后感作品,敬请大家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