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的心愿(六)
王慧仙
父亲病故时,母亲刚四十出头,左邻右舍的婶婶、伯伯们看着我母亲终日累死累活地拉扯着几个孩子,还赡养着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婆婆,日子过得太苦,就劝母亲改嫁,母亲总是坚决的予以回绝。
有个村书记的老婆去世了,他托媒婆说合,劝我母亲改嫁与他重组家庭。母亲斩钉截铁地回答:“我的心愿是再苦再累也要把几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读书,决不另嫁。”这媒婆为讨好村书记,一日三趟踏破我家门槛,先是软磨硬泡劝母亲,见母亲心如磐石毫不动摇,便转而游说奶奶:“给村书记当老婆,你家就有靠山,孩子上学不愁……”奶奶一针见血道:“说得好听!那不过是肉包子打狗——改嫁了还能顾得上原来的家?你趁早闭嘴,往后休提此事!我信孩子他妈绝不改嫁。”媒婆挑拨不成,又想在婆媳间撒钉子。可奶奶深知母亲为护住这个家、供孩子读书,绝不会动摇。媒婆好话说尽、刁难使遍,终究无计可施,便恼羞成怒地在村里四处散播,说我母亲是不识抬举、自讨苦吃的榆木疙瘩。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家供应的每人每顿二两口粮吃完后,家里的所有能换取食物的东西都换完了,“雷响天响”,别人,亲戚朋友也没吃的,无处求助,几天来再无半点可吃的东西下锅,眼看奶奶饿得趴在炕上起不来,母亲为了让奶奶坚持下去,就去求生产队的保管从牛料里边给奶奶找点吃的,幸好,这个保管还真从牛料里找了些豆瓣悄悄地拿到我家,奶奶喝了豆瓣汤得救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母亲为了感谢保管的救命之恩,可以做些针线活报答保管,保管也时常来我家帮忙,做些女人做不了的活:种自留地、搬运庄稼、运肥等,就这样你来我往,引起了村里人的注意,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背地里说我母亲和保管有不正当关系,当母亲去保管家时,扣留起来,并说得有声有色,也让我们几个孩子和奶奶半信半疑,奶奶生气地对母亲说:“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你都艰难地度过了,没做出任何见不得人的事,现在你如此,既然这样,你把几个孩子留给我这个老太婆,自己过幸福生活去吧?”我和姐姐也误解妈妈,不与母亲说话,以为母亲真的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出门被别人说三道四,很丢人。那时的母亲真是有口难言,外边有村书记等在幕后煽动,对母亲打击报复,家里的孩子与婆婆又不理解她,有怨无处伸,有苦无处诉,真的是很委屈。
保管为了洗刷母亲的清白,带自己的夫人给我奶奶和我们几个孩子说;“我是以我好同学,好乡亲(爸爸的同学)的份上帮助李菊香的,保管的夫人紧接着说;“我相信嫂子是清白的,更相信我丈夫的为人,你们别听有些人的瞎吵……”
后来听母亲说:“在那种双重压力下,也动过轻生的念头,想着眼睛一闭,就什么都不用知道了;也想过改嫁重新开始生活。可一想到这个家,几个孩子还要上学读书,老婆婆已经七八十岁了,这一切我不担起来,又能指望谁呢?退一步海阔天空,外头人爱怎么说就随他们说去吧,只要孩子们和老婆婆不误会我就好。我就一门心思要把孩子们拉扯成人,供他们好好念书,把老婆婆照顾好、送老归山。这就是我报答我丈夫唯一的念想了。”
母爱是美好的,但这美好的背后浸染着含辛茹苦的苦涩。世间没有任何一种爱,能比母爱更无私、更浩瀚如海。我的母亲,是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也是天下伟大母亲的缩影。她的一生,都是为了我们几个孩子和奶奶操劳不息,耗尽心力将我们抚养成人。历经数十年千辛万苦,母亲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然而,未及安享几日清福,她便永远地离我们远去了。
倘若草木真有来生,能转世与母亲重逢,我们几个孩子定会争相侍奉膝前,让她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报答我一生勤俭持家的伟大母亲。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爱好写作、绘画、旅游等。早年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