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脚下“松满径”:万亩景松带里的生态富民经
作者 伍达
清晨的泰安邱家店镇,薄雾还未漫过松枝,起重机已稳稳勾起一株造型黑松。这株树龄25年、历经8年蟠扎的景松,正奔赴浙江装点景观大道——这样的起运场景,在泰山脚下的景松带里,是寻常日常。泰安坐拥10.8万亩总苗木种植面积,其中1万亩专属景松培育,百万株景松在此扎根,更沿着天烛峰路、环山路东延铺出十几公里“松海长廊”,成了这座城的生态名片与富民密码。
走在泰城天烛峰路,或是从黄山头往东沿环山路行驶,目光所及皆是景松园。十几公里路段上,苗圃一个接一个连成片,黑松、油松的苍绿顺着道路延展,从空中俯瞰,就是一条浓荫蔽日的“景松带”,壮观得让人忍不住放慢车速。这些景松不只是待售的“商品”,更是泰安的“天然绿化带”——它们要在这里经历5-10年培育期,修剪、蟠扎的过程中,自然成了环山路、天烛峰路两侧的常年绿化景观,让泰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常年稳定在44%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超20平方米,走在路上就像穿行在松林中。
泰安的景松能成气候,靠的是“先天优势+后天打磨”,更靠一代代育松人的坚守。大津口乡李家泉村50多岁的王文利,就是这群人的代表——他和景松打交道已有30多年,从最初跟着老辈学修剪,到后来潜心研究蟠扎、驯化技术,如今已打理着7个景松园,占地足足650亩,园里1万多棵景松形态各异,既有刚培育3年的幼苗,也有树龄超百年的古松,每一株都经他亲手照料过。“松是活的艺术品,得耐着性子等它长、陪着它变。”王文利常说的这句话,正是泰安景松人“慢育松”的初心。
这份匠心让普通松树蜕变成了“金疙瘩”:单株优质造型松能卖百万,普通成型苗数万元。而像王文利这样的从业者,在泰安还有2000多人,他们专注景松育苗、造型、运输等细分环节,靠着手里的剪刀和蟠扎绳,人均年收入稳定在5.3万元。1万亩培育基地里的百万株景松库存,虽按年5%-10%周转律仅售5万-10万株,却让“育松”成了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政策与展会更让“泰安景松”走得远。当地将景松产业纳入发展规划,列为产业重点。
这份松缘,还藏着千年文脉。岱庙汉柏院里,汉武帝亲植的“岱峦苍柏”已2100岁,与300年树龄的“卧龙松”一同,见证着泰安人“养松护绿”的传承。如今,从王文利的650亩景松园,到十几公里长的“松海长廊”,百万株景松在1万亩基地里生长,既延续了这份文脉,又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变得具体——一株松,能扮靓远方的城,能富了家乡的两千多双手,更能让泰安的每一条路,都浸着松的清香。
2025.9.26
作者简介
伍达,山东省泰安市市直机关退休干部,生于农村偏远地区,高考改变命运。参加工作42年,十余次调整工作岗位,从事过企业管理、教师、驻村干部、县、市机关综合管理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