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才女诗:三句诗行救夫君(故事)
文/张学礼(山东广饶)
民国初年,鲁北利津县黄河入海口附近,有个叫盐窝镇的村子。村边就是奔腾的黄河,滩涂上长着半人高的芦苇,村里大多是靠晒盐、种滩地过活的人家,王老实和李月娥就住在这里。王老实早年在镇上私塾读过两年书,字写得周正,却因父亲早逝,只能守着家里三亩盐碱地;妻子李月娥是邻村老秀才的闺女,通文墨、会作诗,嫁给王老实后,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裳,跟着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虽苦,却从不多言。
民国八年五月初四,端午前一天,天刚亮,李月娥就踩着露水去灶房,揭开米缸,只剩小半碗高粱面。她望着窗外,别家屋顶飘着煮粽子的热气,自家灶房冷锅冷灶,心里发酸。回到屋,见王老实蹲在门槛上,手里攥着镰刀,愁眉苦脸地琢磨着怎么凑够夏粮,她拿起桌上那方裂了道缝的黑陶砚台,就着昨晚剩下的半盏墨汁,在一张糙草纸上写了首七绝:“嫁与滩农守碱田,端阳到了没银钱。邻家粽香飘入院,我煮蒲根当节筵。”
王老实凑过来一看,眼眶瞬间红了。成婚三年,他没让月娥吃过一顿饱粽子,连块像样的布料都没给她扯过。“明日端午,说啥也得让你吃上粽子!”王老实把诗纸叠好揣进怀里,心里翻来覆去地想,家里值钱的就一头拉犁的老驴,卖了驴,秋种就没指望了。傍晚,他去村西黄河滩上散心,见邻村地主家的牛群在滩涂吃草,看牛的老汉靠在芦苇丛里打盹,一个糊涂念头冒了出来——偷偷牵走一头牛,卖到盐窝镇集市,换些糯米、红枣,再给月娥扯块花布,等过了节,再打短工挣钱赔地主。
趁着暮色,王老实壮着胆子,牵走一头半大的黄牛,藏在自家地头的芦苇垛里。五月初五一大早,他揣着怦怦跳的心,牵着牛往盐窝镇赶,刚到集市口,就被地主家的管家认了出来,当场扭住,连人带牛送进了利津县衙。
李月娥在家蒸着仅有的几个高粱面窝头,左等右等不见丈夫回来,正着急时,同村去赶集的二婶子跑回来喊:“月娥!不好了!老实哥在镇上被抓了,说他偷了地主家的牛,这会儿在县衙呢!”
李月娥脑子“嗡”的一声,扔下手里的面杖就往县城跑。到了县衙门口,见大门紧闭,她急得直哭,想起戏文里“擂鼓鸣冤”,抬头看见衙门口的鸣冤鼓,扑过去用劲敲。
鼓声惊动了县令周世昌。周县令是山东章丘人,刚正又惜才,升堂后,见跪在堂下的妇人虽衣衫破旧,却眉目清亮,不像是偷牛贼家眷,便问:“你男人偷牛,你为何击鼓?”
李月娥抹掉眼泪,声音稳当:“大人,民妇夫君不是偷牛!是民妇昨日写了首诗,叹家里穷得过不起端午,他是想让民妇过个好节,一时糊涂,学那牛郎牵牛换钱,并非真心偷窃。若有错,也是民妇的错,是我那首诗惹他犯浑,求大人饶了他!”
周县令来了兴致:“哦?你还会作诗?本县令案头有三样东西,你给每样作首诗,每首里都得有‘牛’字,作得好,我就从轻发落你男人。”
李月娥忙应下。周县令指着案头一碗刚打来的黄河水:“先以这水为题。”
李月娥望着碗里浑浊的河水,想起丈夫的委屈,张口吟道:“黄河浊浪向东流,难洗夫君脸上羞。恨我不是织女星,良人何用学牵牛!”
周县令点头,又指向那方黑陶砚台:“再以此砚为题。”
李月娥看着砚台,想起丈夫以前在灯下写字的模样,朗声道:“本是滩头一捧泥,匠人烧成伴砚池。研开墨色如云起,能写文章射斗牛。”
“好!”周县令拍了下惊堂木,最后指向桌上的象棋——那是他闲时解闷的物件。李月娥盯着棋盘上的车马炮,略一思索,吟道:“楚河汉界战未休,兵卒过河不回头。车马炮象都齐全,就少一头拉车牛。”
三首诗吟完,周县令哈哈大笑:“好个利津才女!王老实虽有错,但念他为妻分忧、一时糊涂,又有你这般贤妻,就免了他的罪。”又看向王老实:“你识文断字,不如留在县衙当抄书文书,每月有份俸禄,也能让你媳妇过安稳日子。”
王老实连忙磕头谢恩。夫妻二人走出县衙,黄河口的风带着咸腥气刮在脸上,李月娥攥着丈夫的手:“以后可不能做糊涂事了,日子再难,咱两口子一起扛,比做亏心事踏实。”王老实红着眼点头,又悔又愧,更感激妻子的聪慧。
后来,王老实在县衙当差,李月娥就在家操持,闲暇时帮街坊写家书、记盐账。夫妻二人相互扶持,日子渐渐有了起色。盐窝镇黄河边,才女以诗救夫的故事,成了利津人口中的佳话,伴着黄河的涛声,一辈辈传了下来。
这故事里满是利津人的实在——王老实的憨直,李月娥的聪慧,周县令的开明,都透着黄河入海口百姓的烟火气。日子再难,只要夫妻同心,就像黄河水闯过滩涂、奔入大海,再大的坎儿也能迈过去,活出踏实的滋味来。
作者简介
张学礼,山东东营广饶县广饶街道人。义务兵五年,中共党员。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诗词学会会员、海河文学社顾问、东方诗人协会会员、神鼎风诗词研究会会员、神鼎风诗词编辑部编委、齐鲁诗风签约诗人,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青年文学家作家协会理事、竹韵汉诗协会会员、东方诗人协会会员、东方兰亭诗社理事、东方兰亭诗社顾问,2021年诗歌被大型《民间优秀诗选》收录,荣获中国诗歌圈官网创作奖。个人著有《执韵》格律诗4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