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尝试
第一节:绝境中的微光
接连的打击像寒冬的冷雨,浇得林守成透心凉。劳务市场挤不进去,县里的“机会”是陷阱,连儿子那边也断了指望。坐在新村冰冷的水泥台阶上,看着零星来往、同样面带愁容的邻居,他感到一种坐以待毙的绝望。
不能就这么干耗着!这个念头强烈地冲击着他。王桂芹日渐消瘦的脸庞和强装的笑脸,像针一样扎着他的心。他是这个家的男人,哪怕山穷水尽,也得蹚出一条路来。
一个念头在他心里萌生:既然给别人干活处处受制,能不能自己干点小营生?他想起了自己那把用了十几年、刃口都磨亮了的瓦刀,还有那双能砌出笔直墙线的手。大的工程接不到,给街坊邻里修补个灶台、砌段围墙、贴贴瓷砖,这些零碎活儿总有人需要吧?这不需要看年纪,只凭手艺说话。
第二节:破旧的三轮车
想法是有了,可启动的本钱在哪里?他想起老马那辆哐当作响的三轮车。对,得有辆能拉工具和少量材料的三轮车。他硬着头皮,去找以前在镇上打零工时认识的一个杂货店老板,好说歹说,用家里那辆彻底闲置、锈迹斑斑的旧自行车,又贴上了王桂芹偷偷攒下的、原本打算买药的二百块钱,换回了一辆除了铃不响哪里都响的二手人力三轮车。
王桂芹看着他把三轮车推回来,嘴唇动了动,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把家里那块洗得发白的旧床单找出来,准备给他改成遮阳挡雨的棚子。这无声的支持,让林守成心里更添了几分沉重。
第三节:第一单生意
第二天一大早,林守成用红纸写了张歪歪扭扭的“专业瓦工,修补灶台、砌墙贴砖”的广告牌,挂在三轮车前,又带上他那套宝贝工具,忐忑不安地骑出了新村。
他不敢去繁华的主街,那里城管管得严。他专挑那些老旧的居民区和小巷子转悠,看到哪家院子外墙破损,或者听到哪家有装修的动静,就停下车,鼓起勇气上前询问。
起初的几天,毫无收获。不是被不耐烦地挥手赶走,就是人家早已找好了人。怀疑和挫败感再次袭来。直到第三天下午,在一个巷子深处,他看到一个老太太正对着自家坍塌了一角的煤池子发愁。
林守成停下车,上前搭话。老太太开始有些戒备,但看他面容憨厚,工具也像那么回事,便叹了口气说:“老师傅,就这点活儿,找大工程队人家不来,零工又不好找,你看这……”
林守成仔细看了看塌陷的情况,估摸了一下材料和工量,报了一个极低的价格,只算个辛苦钱。老太太犹豫了一下,大概是看他实在,便点头答应了。
第四节:汗水的价值
这第一单活儿,林守成干得格外卖力。清理碎砖、和泥、砌砖、抹灰……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仿佛在完成一件艺术品。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流下,滴落在新砌的砖缝里。老太太不时端来茶水,看着他那熟练利落的动作,脸上露出了放心的神色。
小半天的工夫,煤池子修葺一新,比原来更结实平整。老太太验收后很满意,爽快地付了钱,还额外送了他两个自家种的萝卜。捏着那几十块钱,虽然不多,但林守成感觉分量格外重。这不是被人施舍的,也不是被盘剥后的残羹冷炙,而是他用实实在在的手艺和汗水换来的,干净、踏实。
第五节:微小的希望
骑着吱呀作响的三轮车回家,夕阳的余晖照在他身上。虽然身体疲惫,但心里却久违地有了一丝亮光。这条路,或许走得通?虽然辛苦,收入也不稳定,但至少,他能靠自己的双手,掌握一点主动权,不必再去劳务市场看人脸色,不必再担心黑心老板的欺骗。
他把那两个萝卜递给王桂芹,简单说了今天的事。王桂芹看着那点钱和萝卜,眼圈微微发红,赶紧转过身去厨房忙活。那天晚上的饭桌上,虽然依旧是简单的饭菜,但气氛却轻松了不少。
希望,就像石缝里挣扎出的小草,虽然微弱,却顽强。林守成知道,这只是开始,前路依然艰难。但这一次,他决定,就沿着这条靠自己手艺蹚出来的细小路径,一步一步,走下去。
(第九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