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援手
第一节:阴影下的不安
刀疤强事件虽然暂时平息,但一层无形的阴影笼罩在“老匠服务队”每个人的心头。干活时,大家总会下意识地留意四周,生怕那伙人再来找麻烦。老马的腰伤虽然不重,但也需要休养几天,无法出力,这更让队伍的气氛有些压抑。
林守成表面上镇定,督促大家照常工作,内心却焦虑万分。他深知,刀疤强这类地头蛇,就像牛皮糖,粘上了就很难甩掉。这次报警只是权宜之计,对方出来后,报复恐怕会更隐蔽、更狠毒。他们这些外地来的、没啥根基的老汉,如何能与这些盘踞多年的混混抗衡?
第二节:意外的访客
就在林守成一筹莫展之际,一天下午,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来到了他们临时干活的地方。来者是一位六十多岁、精神矍铄的老人,穿着朴素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温和却透着威严。林守成认得他,是住在镇子东头、退休多年的老镇长,姓陈,为人正直,在镇上很有威望。
“哪位是林守成同志?”陈老镇长和蔼地问道。
林守成赶紧放下工具,有些拘谨地迎上去:“陈镇长,我是林守成。您找我有事?”
“别叫镇长了,退休啦,叫老陈就行。”陈老镇长摆摆手,看了看他们手上的活计,点头道,“嗯,活儿干得细致。你们那个‘服务队’的事,我听说了,报纸上也看了。不容易啊,几个老伙计,靠手艺吃饭,还讲信誉,很好!”
第三节:长者的点拨
陈老镇长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刀疤强那伙人骚扰你们的事,我也听说了。这帮家伙,是镇上的毒瘤,欺软怕硬!”他语气带着明显的厌恶,“你们这次处理得对,遇到这种事,不能硬拼,要先报警,留下证据。”
接着,陈老镇长的话让林守成豁然开朗:“但是,光靠报警还不够。你们要想在这里长远立足,就得学会用规则保护自己。”他详细地询问了服务队的运作情况,然后点拨道:
“第一,你们虽然人少,但也要有个简单的章程,比如怎么接活、怎么分工、怎么分钱、出了问题怎么解决,白纸黑字写清楚,大家都按规矩来,这叫规范。
第二,以后接活,哪怕再小,也要有个简单的书面协议或订单,写清楚项目、价格、工期、双方责任,避免日后扯皮。这叫契约。
第三,遇到恶意竞争或者欺压,不要只想着私下解决,可以去找工商所,或者镇上的司法所咨询。现在讲法治,总有说理的地方。”
第四节:坚实的后盾
陈老镇长不仅给了他们方向性的指导,还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他亲自带着林守成去了镇工商所,向工作人员介绍了服务队的情况,咨询了小型劳务团体备案的相关事宜。虽然他们目前规模还达不到正式注册的条件,但这次接触,让工商所的工作人员认识了他们,表示以后遇到纠纷可以帮忙调解。
更重要的是,陈老镇长公开表达了对服务队的支持。他在镇上老人活动中心下棋、聊天时,会有意无意地提起“老匠服务队”,夸他们手艺好、人品正。这种来自德高望重长者的“口碑”,无形中为服务队镀上了一层“受保护”的色彩,让刀疤强那伙人再想动手时,不得不掂量一下舆论的压力。
第五节:规则的力量
陈老镇长的援手,如同雪中送炭。林守成和服务队的成员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规则”和“组织”的力量。他们开始认真琢磨老镇长的建议,由林晓辉执笔,拟定了一份简单的《老匠服务队内部管理约定》和一份《简易施工协议》模板。
虽然这些东西看起来简单甚至粗糙,却标志着他们从纯粹依靠个人信誉和义气的“草台班子”,开始向有初步规则意识的微型组织转变。他们明白,想要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扎根,不再受人欺侮,除了过硬的手艺和良好的信誉,还必须学会运用社会的规则来武装自己。这股来自外部的、正直的力量,为他们注入了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底气。
(第二十一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