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寒冬
第一节:市场的寒意
时令进入深冬,北风凛冽,万物萧索。与经济大环境的低迷同步,镇上的活计也明显少了起来。新楼盘停工,商铺生意冷清,连寻常人家的维修翻新意愿也降到了低点。“老匠服务队”的宣传单派出去如同石沉大海,林晓辉在网上发布的信息也鲜有人问津。
接连几天,服务队都没有接到像样的新活,只能靠着之前一些零星的修补维持着。收入锐减,而每天的固定开销却一样不少。老马的腰伤需要持续贴膏药,又是一笔支出。队伍里的气氛,如同这天气一样,变得沉重而压抑。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似乎又要被现实的寒风吹灭。
第二节:雪中送炭的请求
就在林守成计算着那点微薄积蓄还能支撑多久时,陈老镇长再次找上门来。这次,他带来了一个特殊的请求:镇敬老院有几间老人宿舍的窗户年久失修,漏风严重,屋顶也有些渗水。院里经费紧张,拿不出多少钱来维修,问服务队能不能帮忙去看看,价格尽量优惠些。
这显然是个赔本的买卖。林守成去现场看了,工程量不小,需要更换窗框、补漏做防水,材料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敬老院能给出的预算,连材料成本的一半都不到。
第三节:人心与利益的权衡
回到临时聚集的小仓库,林守成把情况跟大家一说,立刻出现了分歧。
老李首先嘟囔起来:“守成,不是我不讲情分,咱们现在自己都揭不开锅了,哪还有能力去贴钱做好事?”
老王也附和道:“是啊,陈镇长的人情要领,可咱们也得吃饭啊。这活儿接了,铁定亏本,这寒冬腊月的,总不能喝西北风吧?”
老马因为腰伤没去现场,靠在墙角没说话。林晓辉则看着父亲,等他拿主意。林守成心里也矛盾。他知道兄弟们说得在理,生存是第一位的。但想起敬老院里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老人,想起陈老镇长的信任,他又实在硬不起心肠拒绝。
第四节:温暖的抉择
沉默了半晌,老马忽然开口了,声音有些沙哑:“哥几个,我躺这儿几天,想了不少。咱们当初为啥凑到一起?不就是因为不想让人当狗一样呼来喝去,想挣口有尊严的饭吃吗?啥叫尊严?光是把活儿干漂亮了挣钱是尊严,能在别人难处的时候搭把手,我看也是尊严!”
他顿了顿,看着大家:“陈镇长帮过咱们,现在开这个口,是信得过咱们。敬老院的老人,跟咱们爹妈年纪差不多,咱们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挨冻?钱是紧,但勒紧裤腰带,这难关未必就过不去。可这心里头的暖和劲儿,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老马的话,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林守成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老马说得对。这活儿,咱们接!工钱,敬老院给多少算多少,不够的材料钱,先从咱们公用的那点积蓄里垫上,以后挣了钱再补。就算这个冬天白干,咱也认了!不能让帮过咱的人寒心,更不能让那些老人说咱‘老匠服务队’眼里只有钱!”
第五节:寒夜里的炉火
决定一下,再无人异议。第二天,服务队全员出动,冒着寒风赶往敬老院。量尺寸、拆旧窗、和水泥、上房补漏……老人们围在旁边,端来热水,眼神里充满了感激。那一刻,身体的寒冷仿佛被驱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需要、被信赖的温暖。
活儿干得格外仔细,哪怕是最隐蔽的角落,也处理得一丝不苟。当崭新的窗户安装好,漏风的缝隙被彻底堵住,老人们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敬老院院长拉着林守成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没有丰厚的报酬,但当他们收拾工具离开时,每位老人都执意塞给他们一些自己舍不得吃的苹果、鸡蛋。东西不值钱,情义却重千斤。回程的路上,虽然疲惫,虽然明知经济上亏了,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像是揣着一团火。这团火,足以抵御整个冬天的严寒。他们明白,有些东西,比金钱更能支撑人走下去。
(第二十二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