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母亲
张馨木
我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在她身上汇聚了诸多优良品德:善良、勤劳、明理、智慧与朴实。
记得小时候,家里人口多,有年迈的祖母和我们姐弟五人。一大家子的生计,主要依靠父亲在大队担任大队长的微薄收入。他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于是家里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母亲肩上。她每天做饭、洗衣、做鞋、做衣服;家里的自留地也大多靠她打理;还要上山打柴……母亲忙得脚不沾地,常常深夜我醒来时,还看见她在灯下纳着鞋底。
全家人的鞋和衣服都出自母亲灵巧的双手。她做的棉鞋尤其暖和,厚厚的千层底上再钉一层胶垫,鞋面用黑色条绒布,里面絮上大姑从兰州寄来的驼绒,鞋腰很高,穿上它,再冷的冬天也不怕。
每到冬天,母亲还会给我们每人编一双草鞋。用的是秋天时她从河套或山沟里割回的蒲草。编成的草鞋又轻又暖,鞋口宽大,上炕下炕穿脱方便,我们都非常喜欢。
母亲总是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她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才睡,清晨五点又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饭。那时我上学要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但每天都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家里但凡有点好吃的,母亲总舍不得尝一口,全都留给了奶奶和我们姐弟。
打柴是件极辛苦的活。柴芔沉重,用背夹子背起后就难以放下。有一次,母亲背着柴芔过吊桥,桥身不稳,她连人带背架摔进了河里。幸亏河水不深,母亲才艰难地挣扎上岸……
我家曾有过连续八年没有收入、也没钱杀猪的艰难岁月,甚至连每月凭票供应的二两豆油和盐都买不起,因为我父亲挣的工分折合的钱,扣除口粮款,就没有余额。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养了一大群鸡鸭鹅。那时家乡还没通公交车,她就挎着装满鸡蛋的筐,步行往返二十多公里,到城乡结合部去卖。中午饿着肚子,也舍不得花两分钱买一个发面饼。
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母亲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她在大米里掺入白菜、土豆、地瓜和萝卜焖饭,晚上常给我们熬大碴子菜豆粥。母亲还擅长做五花咸菜,将白菜、红心萝卜、胡萝卜、黄瓜、小葱等切成细丝,用盐拌好,五颜六色,既好看又好吃。虽然吃得简单,但我们总能吃饱,个个身体健康。我们内心都深深感激母亲,是她用勤俭与智慧,带领我们度过了难关。父亲也常满怀深情地称赞母亲是我们家的“好管家”。
长年累月的操劳,让母亲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结核和气管炎。有一次肺结核严重发作,她大口吐血,用盆子接了足足半盆。屯子里没有医生,我们急忙四处寻找童子尿,跑了好多家才找到。喝下后,吐血终于止住。看着母亲受苦,我们心痛不已。从那以后,我一放学就主动帮忙分担家务。
在我很小时,一位本家远房的姑姑和叔叔失去了父母,我父母便将他们接到家中抚养。几年后,另一位本家远房的大爷在大娘去世后,带着三个孩子来投奔,我父母也毫不犹豫地接纳了他们一家四口,将自家三间草房腾出一间半给他们住。大爷家缺什么,母亲总是尽力接济,两家人相处得如同一家人。
母亲离开我已二十多年了,但她那瘦小而坚韧的身影、和善慈祥的面容,依然历历在目。我深深爱着我伟大的母亲,她一生辛勤劳作,默默奉献,从未叫过一声苦,不知疲倦地将所有的爱都给予了家人、亲友,直至燃尽自己。
作者简介:张馨木,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留校,2009年于本校图书馆退休,副研究馆员,曾获校级“好党员”光荣称号。爱好书画,曾任长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作品曾在吉林省、长春市及学校书画展览中,多次获奖,也曾被选登在一些刊物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