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章:夜哭的玉米地
阿光的低烧退了,但身体像被抽空了似的,虚弱无力。夜里,他躺在炕上,能清晰地听见自己心脏缓慢而沉重的跳动声,像一面破鼓。
就在这时,一种声音穿透了土墙,幽幽地飘了进来。
是哭声。一个女人的哭声。
声音很轻,断断续续,仿佛被夜风撕成了碎片。它不像梅嫂那种压抑的、带着怨气的啜泣,也不是村里哪个媳妇挨打后的嚎啕。这哭声更……空灵,更遥远,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哀婉和凄凉,像是从地底深处,或是从很久很久以前飘来的。
阿光猛地坐起身,竖起耳朵听。哭声似乎来自村子南边那片废弃的玉米地——正是他记忆中和小芳“打伙”的地方。
他的心揪紧了。是小芳?她回来了?还是……别的什么?
鬼使神差地,他披上破旧的棉袄,趿拉着鞋,推门走了出去。夜凉如水,月光被薄云遮住,大地一片朦胧。那哭声在夜风中显得更加清晰,像一根冰冷的丝线,牵引着他朝玉米地走去。
玉米秆早已枯萎,只剩下光秃秃的杆子立在那里,在夜色中像一片片竖起的墓碑。哭声就在这片“墓碑”的深处。
阿光拨开干枯的秸秆,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里走。秸秆划过他的皮肤,带来轻微的刺痛。越往里走,哭声越近,他甚至能分辨出那哭声里的旋律——不是现代的流行歌,而是一首极其古老、几乎失传的乡村哀歌,是过去女人哭嫁或者哭丧时唱的。
他的心跳得更快了。月光偶尔从云缝中漏下,照亮前方一小块空地。空地上,似乎有一个模糊的白色影子,背对着他,肩膀微微耸动。
“谁?”阿光的声音干涩沙哑。
哭声戛然而止。白色影子缓缓地、极其僵硬地转过身来。
没有脸。
或者说,那张脸是一片空白,像一张没有画上五官的面具。只有长长的黑发从头顶披散下来。
阿光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后退,被脚下的玉米秆绊倒,重重地摔在地上。等他挣扎着爬起来,再看去时,空地上空空如也,只有枯死的玉米秆在风中轻轻摇晃,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
但那悲切的哭声,似乎还残留在他耳畔,还有那个无面的白色身影,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他连滚爬爬地逃回自己的小屋,锁上门,缩在炕角,浑身发抖。那不是小芳。那是什么?是这片土地上所有无法成婚、婚姻不幸的女性的怨灵聚合体?还是他内心深处,对失去的温暖和无法企及的婚姻的恐惧,所投射出的幻象?
他不知道。他只知道,从那晚起,这片“墟”不再仅仅是物质的贫瘠和现实的困境,它开始滋生出来自幽冥的、更令人恐惧的东西。夜哭的玉米地,成了他新的梦魇。
---
第十二章:财鬼的集市
镇上逢集。这是方圆几十里内最热闹的日子,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涌来,买卖货物,交换信息,也交换着各种欲望和焦虑。
梅嫂被她娘硬拉着去了集市。她娘指望能在人堆里碰到个合适的媒人,或者至少,让梅嫂“见见世面”,别再死气沉沉地待在家里。
集市上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空气中混杂着牲畜的腥臊、油炸食物的香气、劣质香水的味道,以及汗臭和尘土的气息。各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熟人见面的寒暄声,汇成一股巨大的、混乱的声浪。
但梅嫂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窒息。在她极度敏感的感知里,这个集市,并非简单的商品交换场所。它是“财鬼”的王国,一场物欲的狂欢。
她看到,那些活蹦乱跳的鸡鸭猪羊,它们的眼睛空洞无神,脖子上挂着的不是价格标签,而像是无形的、待价而沽的枷锁。她看到,摊位上鲜艳的布料、闪亮的首饰,仿佛都在发出诱惑的低语,诉说着拥有它们就能换来的体面和幸福。
而最让她感到不适的,是人群中那些关于婚嫁的议论。仿佛集市成了一个巨大的、露天的婚姻市场。
“看见没?老王家那闺女,嫁到镇上了,彩礼这个数!”一个胖女人伸出肥短的手指,比划着,脸上洋溢着羡慕的光。
“啧啧,还是生闺女好啊,是招商银行!”旁边的人附和道。
“我家那小子对象要买楼,县城的!愁死我了……”另一个男人唉声叹气,眉头拧成了疙瘩。
“现在都这行情,没楼没车,谁跟你?”
这些话语,像无数只嗡嗡叫的苍蝇,围绕着梅嫂。她感觉每个人身上都附着“财鬼”的影子。那些讨价还价的手势,那些计算彩礼的眼神,那些炫耀嫁妆的笑容……都是“财鬼”在借由活人进行它的仪式。
她甚至产生了一种幻觉:集市上空,悬浮着一个巨大的、无形的“财鬼”本体,它没有具体形状,像一团不断蠕动的、由钞票、金饰、房产证和欲望组成的乌云。它俯视着下方忙碌的人群,享受着供奉给它的贪婪和焦虑。
梅嫂的目光扫过人群,看到了阿光。他蹲在一个卖农具的摊位前,手里拿着一把泥刀,眼神空洞,似乎集市的热闹与他毫无关系。她也看到了“编外人”,他匆匆穿过人群,怀里紧紧抱着一摞新买的复习资料,像抱着一根救命稻草,对周围的喧嚣充耳不闻。
他们和她一样,都是这片“墟”的子民,都被“财鬼”的阴影笼罩着,只是挣扎的方式不同。
梅嫂感到一阵头晕目眩,集市上的声音和气味让她恶心。她挣脱开母亲的手,喃喃道:“我……我有点不舒服,先回去了。”
她逃离了那个喧闹的、令人窒息的集市,仿佛逃离了一个巨大的、正在举行邪恶祭典的广场。她知道,“财鬼”无处不在,但在这个集市上,它显得尤其强大和狰狞。它不仅仅在镜子里,它已经弥漫到了整个空气里,成了这个时代无法驱散的幽灵。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