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姑恩深如母
张馨木
二姑,是我生命长河中最温暖的那盏灯。在我人生每一个困顿的关口,她总是毫无保留地伸出双手,这份恩情,山高水长,永生难忘。
记忆被拉回到1963年的夏天。小升初的考试,犹如一道残酷的分水岭,全班三十多人,仅考上九个,我是其中之一。然而,喜悦转瞬便被沉重的现实冲散。家中八口人,祖母年迈,母亲体弱多病,四个弟妹尚且年幼,全家仅靠父亲一人在生产队挣工分艰难度日。继续读书,成了一种奢望。
学校离家有十公里之遥。步行上学单程便需两个多小时,这条路,眼看就走不通了。买一辆自行车,对于当时我的家庭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开学已一周,我望眼欲穿,内心焦灼,却一筹莫展。
就在此时,二姑得知了我的困境。她二话不说,将一辆崭新的“二六型永久牌”自行车送到了我家。我至今仍记得,当我骑上它奔向学校时,那扑面而来的风里,都洋溢着梦想成真的喜悦。同学们的羡慕目光,更让我深深感激二姑给予我的这份来之不易的“体面”。
家乡是泥土路,逢雨便泥泞不堪。自行车轮常被污泥塞住,寸步难行。二姑家在吉林市东市场附近,通往市里的柏油路平坦好走。于是,每逢雨天,二姑家就成了我的驿站。她总会提前备好晚饭,桌上常有让我惊喜的炖鱼和白面馒头——这在我家是过年才能享用的美味。后来才懂得,即便是在城里的二姑家,细粮也金贵,那白面馒头,是她对我倾注的、看得见的疼爱。
那时的农村,卫生条件恶劣。二妹不幸染上绦虫,母亲忙于家务,无暇细致照料。二姑便主动将二妹接去,用炒熟的南瓜子耐心为她驱虫。当那条据说与肠子等长的虫子被引出时,带来的不仅是健康,更是二姑那份超越血缘的责任与爱护。
岁月流转,我升入大学。二十五岁读大二时,我仍一心向学,对个人婚事避而不谈。二姑放心不下,竟专程坐火车赶到学校,苦口婆心地劝导,甚至亲自为我牵线。她待我,视如己出。
即便在我大学毕业、成家立业之后,因两地分居、工资微薄,生活依然清贫。二姑的关怀却从未间断,时常托人捎来大米、水果和她亲手腌制的各色咸菜。这些物资在当年是何等珍贵,其中蕴含的深情,让我每每想起,都鼻酸眼热。
二姑离去已有多年,但她却从未走出我的记忆。她依旧常常走入我的梦中,面容慈祥,关爱如昨。
斯人已逝,恩情长存。二姑,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作者简介:张馨木,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留校,2009年于本校图书馆退休,副研究馆员,曾获校级“好党员”光荣称号。爱好书画,曾任长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作品曾在吉林省、长春市及学校书画展览中,多次获奖,也曾被选登在一些刊物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