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上下五千年(六)春秋:礼崩乐坏与霸政迭起之时代
一罗培永
周室东迁,王纲解纽,是为春秋。自平王东徙洛邑(公元前770年),迄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6年),凡二百九十四年。当是时,天子徒拥虚器,诸侯各擅其强,礼崩乐坏,霸政迭兴,实为三代之变局、古今之枢纽也。
武王克商,封建宗亲,以藩屏周。周公制礼作乐,定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序,立井田、宗盟、朝聘、征伐之制,天下晏然,垂数百年。及厉王虐民,国人暴动,流于彘;幽王宠褒姒,废嫡立庶,烽火戏诸侯,犬戎乘隙入镐,杀幽王于骊山下,宗周遂亡。平王以晋、郑、秦之援,东迁洛邑,然王畿蹙于千里之内,民寡财竭,号令不行。诸侯或僭越郊祀,或擅兴干戈,或不朝不贡,西周之旧制,始荡然矣。
春秋之世,核心在“霸政”。盖天子失威,四夷交侵,诸侯之中,强者乃以“尊王攘夷”为号,合诸侯、攘蛮夷、安王室,是为霸主。首霸者,齐桓公也。桓公得管仲,任以国政: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相地而衰征,以尽地利;设轻重九府,以调国用;作内政而寄军令,使民习于兵革。于是北伐山戎,救燕;南伐楚,责以“包茅不入”,盟于召陵;西合诸侯,尊周室,会于葵丘,天子使宰孔赐胙,命无拜。当是时,桓公德加诸侯,泽被四海,天下莫敢不从,霸政之基遂立。
桓公既没,宋襄公欲继其霸,然迂阔好名,泓水之战,以“不鼓不成列”之故,为楚所败,伤股而亡,霸业遂空。继起者,晋文公重耳也。文公遭骊姬之难,流亡十九年,备尝艰辛,得赵衰、狐偃、贾佗之辅,返国即位。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作三军,蒐于被庐,定军政之制。时楚围宋,文公救之,城濮之战,退避三舍,以避楚锋,终大破楚军。遂会诸侯于践土,献楚俘于周,天子命为侯伯,赐彤弓矢、玈弓矢,得专征伐。文公之霸,以信为本,以礼为纲,诸侯服其义,莫敢叛离。
晋文之后,楚庄王崛起。庄王初立,三年不鸣,一旦亲政,诛奸佞,任孙叔敖,整饬内政,兴修芍陂,富国强兵。遂北伐陆浑之戎,至于洛邑,观兵周疆,问九鼎之轻重,有代周之志。邲之战,破晋军,威震中原,诸侯多附楚。庄王以仁德布于诸侯,许郑复国,赦宋之罪,故虽强而不暴,霸名远播。
及晋、楚争霸日久,疲弊不堪,宋大夫向戌倡议弭兵,会诸侯于宋,约“晋、楚之从,交相见也”,是为弭兵之盟。此后数十年,晋、楚无大战,然吴越始兴。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整军经武,破楚入郢,威震南方。阖闾子夫差继立,败越于夫椒,囚勾践于会稽。夫差遂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与晋争盟,一时号为霸主。
然勾践卧薪尝胆,任范蠡、文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阴蓄国力。及夫差专注北伐,越乘虚而入,破吴都,夫差自杀,吴亡。勾践遂北上会诸侯于徐州,致贡于周,天子命为伯,越遂霸天下。是为“春秋五霸”(一说为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一说为齐桓、晋文、楚庄、宋襄、秦穆),霸政之盛,至此而极。
社会之变,亦在春秋。昔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井田制行,土地国有。及春秋中叶,铁器始用,牛耕渐推广,生产力日进,私田渐多。诸侯或废井田、开阡陌,如鲁宣公“初税亩”,按亩征税,实承认私田之合法;郑子产“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赋,亦为土地制度之变。井田制既崩,封建之基动摇,民得私其土,士农工商之业渐兴,社会阶层始流动矣。
文化之变,尤为深远。西周之时,“学在官府”,典籍藏于王室,教育限于贵族。春秋以降,王官之学散于四方,卿大夫或失其位,多携典籍而行,如孔子云“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于是私学兴起,孔子开坛授徒,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有教无类”,使平民得受教育。思想之界,亦渐活跃:或主“仁”,或主“礼”,或言“天道”,或论“霸业”,为战国百家争鸣之先导。
至于礼法之坏,亦不可不书。昔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礼有等差。春秋之世,鲁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佾者,列也,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季氏以大夫而用八佾,孔子叹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旅于泰山”,旅者,祭也,泰山之祭,天子诸侯之事,季氏亦僭为之。至于政治,“臣弑君,子弑父”者,史不绝书:鲁隐公为桓公所弑,晋献公为骊姬所惑而杀太子申生,楚商臣弑父成王。卿大夫专权者,亦比比皆是:鲁之三桓(季孙、孟孙、叔孙),晋之六卿(赵、魏、韩、智、范、中行),郑之七穆,皆执国政,君权旁落,终成“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之局,为战国之先声。
春秋之世,乱则乱矣,然非尽无善也。霸政虽为诸侯之私,然“尊王”则周室得以苟延,“攘夷”则华夏得以保全:齐桓公逐山戎、却狄人,救邢存卫,使诸夏免于夷狄之祸;晋文公拒楚于城濮,使中原不沦于蛮楚之手。社会之变,虽破旧制,然启新局:私田之兴,使民力得尽;私学之起,使文化得传。故春秋者,非徒乱也,实为中国从奴隶之世入封建之世之过渡,从一统之周入列国之世之转折。
太史公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然其微言大义,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观春秋之史,可知兴亡之理,明礼法之要,察社会之变,故虽历两千余年,其鉴戒之义,仍昭然于世。有诗记之:
(一)齐桓公
九合诸侯霸业彰
尊王攘夷振纲常
管仲相齐通货积
葵丘会盟赐胙光
北伐山戎安燕境
南征楚甸责臣狂
一代雄主归尘土
青史犹传小白芳
(二)晋文公
十九流亡志未摧
归国终登霸主台
城濮退师存信义
践土盟诸侯伯来
明贤赏功修政理
通商宽农富邦财
彤弓玈矢承王命
青史长留重耳才
(三)楚庄王
三年不鸣一鸣惊
问鼎中原气自横
任相孙敖兴水利
破晋邲战振威名
宽赦郑宋施仁政
威慑诸侯定楚盟
霸业昭昭垂史册
庄王雄略古今称
(四)吴王阖闾
任用贤才志四方
伍员孙武辅朝纲
整军经武强吴地
破楚入郢震南疆
励精图治开新局
仗义兴师伐逆狂
一代吴王虽早逝
英名犹自著华章
(五)越王勾践
会稽受辱志难磨
卧薪尝胆起沉疴
十年生聚强邦本
十年教训整兵戈
范蠡谋深平吴境
文种计妙复越河
徐州会盟承王命
霸主英名万古歌
另一说法之五霸
(一)齐桓公
九合诸侯霸业扬
尊王攘夷固周疆
相凭管仲通货积
盟定葵丘受胙光
北伐山戎纾燕难
南征楚地不尊王
小白雄略垂青史
一代霸主万古彰
(二)晋文公
十九颠沛志弥刚
返国终登伯主堂
城濮退师全信义
践土会盟受王章
明贤赏功修民政
通商宽农富晋仓
彤弓玈矢承天眷
重耳英名百世芳
(三)楚庄王
三年蛰伏一鸣惊
问鼎周疆气自盈
任相孙敖兴芍陂
破晋邲战定威名
雄略服侯缔楚盟
宽怀赦郑存仁政
霸业昭昭垂史册
庄王风骨古今倾
(四)宋襄公
欲继桓文霸迹寻
泓水之师守义深
不鼓不成昭古礼
虽亡犹见赤心忱
会盟鹿上谋安夏
拒楚盂地陷囚襟
迂仁虽致邦国弱
青史犹存襄公诚
(五)秦穆公
图霸西陲志未休
求贤五羖得良筹
三置晋君安邻壤
一雪殽师振国猷
拓土开疆吞西戎
修文整武壮秦丘
穆公雄略垂秦史
奠定强基万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