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日常中寻觅诗意
——评郑升家诗《神往塞锡湖》
安徽/王瑞东
郑升家(笔名昨夜星辰)的这首《神往塞锡湖》,是一首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的现代诗。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技巧,却像一泓清泉,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人生活中一种普遍而珍贵的情感——对身边“附近”的风景的向往,以及在琐碎日常中葆有的那份诗意期待。
一、 以“听说”起笔,构建真实的向往空间
诗歌的开篇极具现代感与生活气息:“听说乘506公交车就可以到达”。诗人没有用“遥望”、“传说”这类遥远的词汇,而是具体到“506公交车”和“5公里”这两个精确的细节。这种写法瞬间消解了风景的神秘感,将其拉入到可触及的日常生活范畴。它告诉我们,美并非遥不可及,它可能就在城市边缘,一趟普通的公交车就能抵达。这种“近在咫尺”的距离感,反而强化了“慕名已久”的向往之情,因为它增添了一种“随时可往”的可能性,让渴望变得更加具体而真实。
二、 图像与感官的交织,勾勒心中的“快乐新天地”
诗人对塞锡湖的描绘,并未亲临,而是源于“摄影图片”。这恰恰是现代人认知世界的一种常见方式。通过筛选过的几个意象——“晚霞如火”、“温泉暖脚”、“楼阁静默”,诗人构建了一个宁静、温暖、治愈的理想国。
“晚霞如火” 是视觉的壮阔与柔和,将天空的绚烂与大地的沉静相连。
“温泉暖脚” 是触觉的温暖,直接关联到身体的舒适与放松,极具代入感。
“楼阁静默” 则是心境的投射,暗示了一处可以安放思绪、享受孤独的所在。
这些意象共同拼贴出一片“快乐新天地”,它不仅是地理上的目的地,更是诗人内心渴望抵达的精神栖息地。
三、 “只待有空”:现代人共同的诗意与无奈
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在于结尾:“很想亲自奔赴 / 只待有空 / 一定行动”。这三句简单直白,却道出了无数现代人的心声。“向往”与“行动”之间,隔着一个看似微小实则巨大的障碍——“有空”。这个词背后,是忙碌的生活、琐碎的事务和被无限挤压的个人时间。这种“心向往之,身不能至”的状态,是诗歌情感的核心张力所在。
然而,诗人并未陷入抱怨或伤感,而是以一种积极且充满希望的口吻说“一定行动”。这使得整首诗的基调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对美好生活的积极眺望。这份存在于计划中的、确定的期待本身,就是一种温暖的诗意,它让平凡的“此刻”因为有了“彼时”的承诺而变得明亮起来。
结语
《神往塞锡湖》就像一首写在生活便签上的小诗。它记录的不是一次轰轰烈烈的远征,而是一个平凡日子里对附近美景的温柔念想。诗人郑升家以其敏锐的感知,将一次普通的“神往”升华为对生活本真的叩问。它提醒我们,诗意或许不在远方,而就在那趟能抵达的公交线上,在那片待我们有空时便能去亲历的晚霞里。这首诗,是写给所有被生活羁绊却从未停止向往的灵魂的一封温暖书简。
诗末标注的创作地点“伊宁市花果山社区”,与诗中提到的伊宁市塞锡湖形成地理呼应,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和生活质感,仿佛是我们身边一位邻居的亲切分享。
(2025.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