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3500万亡魂哽咽
这堂课价值连城
天 琮
昨天,一则短视频悄然刷屏,没有炫酷的特效,没有刻意的表演,只是一位普通的女班主任,在国庆节前的一堂课上,声音几度哽咽,最终嘶哑。

课堂的主题是国庆节放假。当那句寻常的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庆节的来历吗?”问出后,气氛悄然改变。
她没有照本宣科。她开始讲述那些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背后,滚烫而惨痛的历史。
她说,今天的新中国,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打下来的。中国军民付出的代价,是高达3500万人的死亡。这不只是战场上的军人,更是千千万万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

当她讲到“日本鬼子”的暴行,讲到连孕妇腹中的婴儿都未能幸免的惨烈时,话语戛然而止。镜头里,她紧抿着嘴唇,眼眶通红,努力仰起头想把泪水逼回去,但那股巨大的悲恸还是让她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老师因极力克制而变得急促的呼吸声。最后,她用几乎嘶哑、却越来越高亢的声音发出呼吁:“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我们不能忘却这段历史!”
这突如其来的、发自灵魂深处的哽咽,不是教学事故,而是一颗赤子之心最真实的表达。在今年这个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年份,这位老师的“失态”,价值连城。
1. 她哽咽的,是历史书页里渗出的血与泪
3500万,不是一个数字。是3500万次呼吸的停止,是3500万个家庭的破碎,是华夏大地上3500万道无法愈合的伤疤。
我们习惯了在纪录片里看历史,在纪念馆里瞻仰英雄。距离让悲壮变得庄严,却也常常隔断了切肤之痛。而这位老师,她用她的哽咽,亲手撕开了那层时间的薄膜,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真实的、狰狞的体温。
她无法平静地复述那些暴行,因为她读到的不是史料,是同胞的哀嚎;她看到的不是数字,是一个个曾经如我们一样鲜活的生命。她的哽咽,是3500万亡魂的悲鸣,穿越80年的时空,在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喉头找到了回响。
2. 她嘶哑的呐喊,是对民族记忆最坚决的守护
“一定要记住!不能忘却!”
为什么在和平年代,我们仍要反复撕开这道伤疤?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真相。
遗忘,是对牺牲者最大的背叛。当亲曆者逐渐老去,当硝烟散尽成为遥远的背景音,历史的细节最易在歌舞升平中被淡化和篡改。面对这一切,“记住”是我们的底线,但绝非终点。 真正的捍卫,是在记忆之上生出理性的认知,是在缅怀之后扛起前行的责任。从刻骨铭心的记忆,到坚定不移的奋斗——这,才是我们对历史最有力的回答。
老师的呐喊,是在孩子们心中刻下一座无形的“哭墙”。她是在告诉下一代:今天的假期,并非理所当然的礼物。它是用一代人的苦难和牺牲换来的,它的底色,是悲壮的红。
3. 致敬“不专业”的老师:真正的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点燃
我们总推崇情绪稳定、流程完美的课堂。但最高级的教育,从来不是知识的冰冷传递,而是生命的彼此点燃。
这位老师没有掩饰自己的脆弱,她允许自己在学生面前为民族的苦难而流泪。这一刻,她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与孩子们共享民族情感、共担历史记忆的同胞。
这种最原始的、不加修饰的情感冲击,比任何一堂精心设计的爱国课都更有力量。它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与我有关,国家的痛,就是我的痛。这堂“不完美”的课,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是名为“家国情怀”的种子,它必将随着岁月生根发芽。
结语
80年,足以让孩童变为耄耋,让废墟变为高楼。但有些声音,不应随时间消散。
这位不知名的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哽咽,为我们所有人拉响了一次心灵的“防空警报”。她提醒我们:国殇,永不能忘;来路,必须清晰。
这个国庆节,当我们享受假期时,愿我们都能在某一刻安静下来,听一听历史的风声中,那3500 万亡魂的沉默,和这位老师嘶哑却坚定的回响。
铭记,是最好的纪念。前行,是最有力的回答。
2025年9月27日/乙巳八月初六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