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西堂:一脉清白照古今》
杨廷付
“关西堂”三个字,若刻在宗祠的木匾额上,该是泛着岁月的柔光。那不是普通的堂号,是杨氏家族的精神图腾,一头牵着东汉的清风,一头连着四海的乡心,把学术的薪火与道德的筋骨,传了两千年。
东汉的月光该是记得杨震的。那时他博览群经,经义讲得透彻,连关西的学子都循着声来听,人唤他“关西孔子”。这称呼不是虚誉——孔子讲仁礼,他讲明经致用;孔子重教化,他也以学问育后人。可比起“关西孔子”的文名,更让人记挂的,是那个深夜的故事。有人揣着黄金来谢他,说“夜无知者”,他却抬眼,声音掷地有声:“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这“四知”像一粒清露,落在封建官场的浊泥里,瞬间映出了一个读书人的风骨——学问再深,不如心底干净;官阶再高,不如操守过硬。
后来,杨氏后人把“关西堂”刻在族谱上,也刻在心里。这堂号里,藏着两层意思:一层是“关西孔子”的学术根脉,要子孙多读书、明事理,不做糊涂人;另一层是“四知先生”的清白底色,要子孙守规矩、重品行,不做苟且事。于是,“清白传家”成了家训里最亮的字,像一盏灯,照着后代走南闯北。
如今再看,这盏灯从没灭过。海外的杨氏宗祠里,“四知”匾额仍挂在正中,逢年过节,族人聚在一处,讲的还是杨震拒金的旧事;国内的寻常巷陌里,或许某个杨姓人家的书桌前,就贴着“清白做人”的字条——可能是教师不偏不倚待学生,可能是商人不掺假卖货,可能是公务员不贪一分好处。他们未必都记得“关西堂”的所有典故,却都懂“不亏心”三个字,这正是先祖传下的最朴素的智慧。
其实,关西堂早已不只是一个家族的符号。它像一捧清泉水,流进了中华文化的长河里。杨震的“四知”,不只是杨氏的家训,更是中国人对“廉”的最好注解;“清白传家”,也不只是一族的坚守,更是每个普通人对“善”的向往。两千年过去,东汉的月光照过杨震的书房,也照过今天我们的窗台,而那份“天知地知我知你知”的敬畏,仍在提醒着我们:心干净,路才远;人清白,家才安。这,便是关西堂留给世间最珍贵的礼物。
作者简介:杨廷付,男,汉族,出生于1966年1月,江西修水人。爱好文学喜欢写诗词、散文,作品多年前发表于《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最近作品发表在《世界文学》《大湖文艺》《青年文学家》、《枫林诗刊》等。现为《世界文学》签约作家,《青年文学家》理事。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