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黑色幽默对抗苦难的杰作
——《五号屠场》读后感
陶玉山

在世界文坛上,反战题材的小说数不胜数,而公认的三部经典则是《西线无战事》《丧钟为谁而鸣》,以及《五号屠场》。
“每一场灾难,都会永远地改变了每一个人。只有黑色幽默不变地嘲笑一切,抚平一切。”说是人人平等,其实是安慰小人物的神话。《五号屠场》是作者冯尼古特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一夜之间,13万人化为焦土的二战时期德国德累斯顿大轰炸这一真实事件所创作的一部反战小说,讲的是一个人为了对抗战后创伤后遗症,所构想的一系列故事。通过第三人称叙事者的叙说(第一章和最后一章由作者亲自叙事之外),以主人公比利的视角展开,主要记录他对二战时的“再访”情况。描写的是参加过二战的士兵比利·皮尔格林被外星人绑架,从此能穿越时空:前一秒钟还在德累斯顿大轰炸的现场掩埋死尸,后一秒却置身于焚尸炉,再睁眼却变成了在外星人动物园中展出……比利他1955年从一扇门进去,却于1941年在另一扇门走出来。他再次看到了战友罗兰·威利死于被押往德累斯顿的闷罐车上;看到另一个战友因为在大轰炸的废墟里“偷一个茶壶”而被德军当场处决。他说他已经多次看到了自己的诞生和死亡;对自己的行动方向和下一步要重新开始什么样的生活,他一点都掌控不了;他经常回忆自己战时的恐惧,在思想意识上似乎永远都是一个战俘……比利由于战争的经历而疯了。他和他的战友们在战时和战后表现得像一群孩子,死亡,受害,却对战争的含义几乎一无所知,他们所从事经历的战争就像孩子们的征讨。故小说的副标题为“儿童十字军东征”。小说通过一系列荒诞不经的情节,展现了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和幸存者的创伤后遗症。在打乱时空的碎片记忆里,比利他见证了战争如何把人变成“可抛弃的玩偶”,不断高呼“事情就是这样”……
这是一部反战题材的小说,也是一部荒诞的政治寓言。它写战争,却没有成功的英雄;它写死亡,却没有悲惨的哭泣。本来是严肃沉重,充满反思的反战小说,作者却用了一种荒诞、幽默,又带有科幻的艺术手法来讲述战争的残酷和荒谬。从而说明了战争不是英雄的主场,而是荒诞的舞台。在真正的战争中,没有那么多的理性和道义,只有混乱、愚蠢和不可理喻。
比利是参加一个二次世界大战、被纳粹德国俘虏的美国士兵。书中的比利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小人物,被突如其来的战争扔进了历史的洪流中。他无力抵抗残酷的命运,只能试图用幻想来自保和躲避,用幽默掩饰内心的恐惧与痛苦,用戏谑来对抗荒诞与虚无,写出了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作者冯尼古特的经历和比利一样。当年作者被俘后,被关押在德国德累斯顿。这个位于德国东部的城市,在1945年2月,经历了盟军大轰炸,一夜之间,整座城市陷入火海,数不胜数的平民丧失生命。当时,冯内古特因为躲避在一个地下屠宰场里,而侥幸生存。这个屠宰场就是“五号屠场”。
这是一本半虚构半真实、出版于1969年、让作者一举成名并成为其代表作的、在科幻外壳下的反战杰作。作为享誉世界的黑色幽默大师冯尼古特用他独有的“时间跳跃”艺术手法书写一段非线性叙事的历史,因为时间错乱,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被打乱了顺序,这包括他在盟军轰炸德累斯顿时作为战俘的经历和战后作为一个成功的验光师的生活,以及他最后的死亡。小说中的比利是一个彻底的非典型英雄。他懦弱、被动、模糊,经常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反复横跳。他时不时地进行非常离奇的时间旅行,一会儿跳到奇幻的外星世界,一会儿跳到回忆里黑暗的战场和战俘营,再一会儿又回到了自己日常生活。他的时间链断裂了,他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了。作者用黑色幽默这种新颖别致的写作方式,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渺小有机交织在一起,让屠杀的荒诞感穿透纸背,让人一会儿捧腹大笑,一会儿又不寒而栗,强烈对比,记忆犹新。它告诉我们:“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英雄,只有受害者”;在残酷的战争面前,疯癫才是唯一的清醒。书中反复出现的“事情就是这样”,成为对战争无意义的无奈概叹。非线性叙事反映了生活的混乱和不可预测性。这种独特的叙述手法,不仅打破了传统战争文学的模式,还让我们读者在看似混乱的时空跳跃中感受到战争对人类思维的冲击。由此感悟到:只有接受世界的荒诞,你才有可能在混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秩序;在一个充满谎言的时代,清醒比快乐更珍贵。
作为二战末期德累斯顿大轰炸中幸存的7名美国战俘之一的作者,德累斯顿的大火像恶魔一样缠绕着他,使他无时无刻心有余悸,坐立不安。他共用了25年时间,耗费了5000多页稿纸,试图回忆这场改变了他的一生的灾难。然而,落笔之后,他却只是写了一个人关于时空穿越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没有英雄,没有强烈的冲突,没有可歌可泣的事件,只有一个可怜的幸存者……”参加二战被德军俘虏,亲身经历了德国法西斯的暴行,“目击了欧洲有史以来的最大屠杀”的冯尼古特特别擅长在胡言乱语、荒诞不经以及嬉笑怒骂中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揭露。在《五号屠场》这本小说里创造了一个荒唐可笑而又充满敌意的疯狂世界,塑造了一个荒唐可笑又玩世不恭的人物。比利看上去傻里傻气,一直处于现实与太虚幻境中奔走于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目击了世界上许多事物,尤其是战争的荒谬可笑。但他的意识清醒,观察力强,而又超然物外。读完了,让人由衷感叹:关于一场大屠杀,没有什么顺乎理智的话可说。也许正因如此,小说的内在感染力让人无法回避抵御。作者巧妙地采用一种碎片式的叙述,将比利战后所遭遇经历的一切,通过类似科幻的方式呈现,譬如,他被外星人绑架了,因而在时间链上脱节,他可以随意地往返于过去和未来,见证自己的出生与死亡,时而飞入星际,时而奔赴战场,瞬息即变,扑朔迷离,无迹可寻,一次又一次地经历“五号屠场”的灾难。这种写作方法,克服了传统小说情节发展缓慢的缺陷,能像电影镜头那样迅速变换场景,具有不连续的结构。荒诞支配人的行动,主人公的情感与言行无定则可以尊循,对荒唐的世界报以荒唐的反响……在反战的外衣下,这本书真正要写的其实是在滚滚向前时代潮流中,曾被无辜中伤的每一个普通人。而现实比小说荒诞多了。虚构还要在一定的逻辑下进行,而现实却是往往毫无逻辑可言。每个人都像月亮一样有着不为外人所看见的阴暗面。由此想起了加缪说过的一句话:“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伤痛活下去。”
我们理解的世界,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世界,而不是真的世界。而独立思考的前提是,你读过上百本经典名著。你可以表达愤怒,但不能愤怒地表达。强烈的反抗情绪是《五号屠场》的一大特色,让我们明白了所谓坚强,不过是学会了与失望共存。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凭借激荡的情节和文字吸引读者产生共鸣,反而是用一些看上去极其平实、直白而又简单的文字直击我们的内心,从而引起巨大的悲痛和无奈。它翻译成汉语仅10万余字,既不生涩难读,也不故作高深莫测,却让我第一次阅读时用了十来天才读完。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的时候,仿佛跟着主人公比利陷进了一场时间旅行:无法摆脱地,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死亡、重生,然后周而复始……
回忆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生活在过去,存在于现在,却能影响未来。有些实话不好说,只能通过笑话的方式讲出来。人得靠一些细微的快乐活下去:一碗热汤、熟悉的路、一句未经准备的问候……它们是琐碎的光点,照亮整片暗淡的生活。不管你是想借一本书抚平内心创伤,还是想看一个让你笑到流泪的故事,冯尼古特用黑色幽默腌制伤痛的《五号屠场》都会满足你。
“上帝赐我安宁,接受不能改变的;赐我勇气,改变能改变的。”而活着就是一次漫长的呼吸。被耻辱标示的人,终会把烙印活成一枚勋章。《五号屠场》这本用黑色幽默反抗这个荒诞世界的长篇小说,在美国曾经被禁止发行出版18次;更是硬生生地逼停了耗时10年的越南战争;在美国当代图书馆评选的20世纪100部英文作品中,它位列第18位;美国公立高中大学阅读书目……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