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幕后的“全能守护者”
——郑金莲与先生的伉俪深情
文/蔺莉
秦腔舞台上的郑金莲,是自带光芒的角儿。扮周仁,一身正气、风骨凛然;演曹植,眉宇间尽是文人英气,一唱一念都透着书卷味。她在戏迷心中是无可替代的一代翘楚,可鲜少有人知道,这聚光灯下的每一分精彩、每一次谢幕时的热烈掌声背后,都稳稳站着一位视她为珍宝的人——她的先生。
我曾多次登门,与金莲切磋技艺、探讨书画心得,也因此得以近距离感受这份藏在烟火气里的深情。金莲在水街有间画室,那是她卸下戏装、安放书画热爱的小天地,我们的交流常在此处。一次,我在画室欣赏她的新作,一幅花鸟图里,一朵白花虽在陪衬位置,却格外醒目:花瓣左右翻飞,姿态灵动,笔触间的聚散疏密更显章法,我忍不住赞叹“这几笔真是高级”。话音刚落,金莲与先生便相视而笑。原来,这幅画创作时,金莲本想着重刻画叶片,却因墨色控制不当,那团叶子成了“败笔”。眼看整幅画的意境要受影响,先生在旁琢磨许久,提议用钛白颜料覆盖重绘,以一朵白花巧妙“压阵”。如今这朵花不仅掩盖了瑕疵,更以独特的灵动成了画面的亮点,让寻常的花鸟图多了份意外的生动。

每每金莲伏案作画,先生总会静立在旁,应她所需,为她备茶续水。手中的紫砂壶起落间,热气腾腾的香茶时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他没有多余的话语,却满是无需言说的默契。我们兴起想再动笔,他立刻取来宣纸,轻轻抚平褶皱,用镇尺压好;金莲开始作画,他便凝神观看,偶尔提出建议,见解独到,常令我吃惊。间歇时,我提议对口绣念戏文,他便拿起手机为我们拍照,一丝不苟地调整角度,近焦远距都格外专业,对眼神流转的情绪、细节的微妙处理也格外用心,拍出来的画面格外动人。可至今我仍不知他的姓名,也未曾问过他退休前的职业,只记得那杯茶入口的暖意,和镜头后那双始终含着温和笑意的眼睛,让人心生敬意。
若说日常的陪伴是细水长流的暖,那先生为金莲的艺术之路所倾注的心血,便是直抵人心的震撼。他不仅懂书画里的补救巧思,更懂舞台上的情与魂。此前金莲演《周仁》,剧中周仁之妻替人赴死,国贼覆灭后周仁祭奠亡妻,原戏词唱“含笑九泉”。先生反复琢磨:亡妻以性命成全忠义,虽有大义在身,终是含恨离世,“含笑”二字难贴合这份复杂心绪。他提议将词改为“安息九泉”——既呼应了亡妻为正义献身的初心,也让周仁的悲痛与慰藉更显真切。一字之改,让人物情感更添厚重,引得不少观众为之动容。

众人都赞《曹植赋诗》那场演出精妙绝伦,却少有人知,戏中曹植在台上挥毫题诗的点睛之笔,亦是先生的巧思。当时金莲正为如何让舞台更具感染力犯愁,是先生提议加入书法元素,既贴合曹植的文人身份,又为表演添了几分文雅与张力。不仅如此,他还亲手为剧目绘制布景,那幅“两虎险处遇”,老虎的毛发、眼神都栩栩如生,一争一让间满是剑拔弩张的揪心情境,与剧中矛盾完美交融。当金莲捧着获奖证书站在聚光灯下,接受全场掌声时,她眼底的光里,藏着对先生最深的感激——那画布上的每一笔墨、戏词里的每一处斟酌、舞台上的每一个巧思,都是他为她铺就的艺术荣光。
更令人惊叹的,是先生那双仿佛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巧手。他总爱琢磨些“稀奇古怪”的道具,却每一件都恰好用在刀刃上:将蛋壳仔细处理后,小心翼翼地在上面雕刻飞龙,红白相间的纹样精致灵动,若用在舞台上,必是画龙点睛之物;曹植用的画架,经他一番设计改造,竟能灵动开合,既节省收纳空间,又能在演出时快速展开,为表演省了不少功夫。平日里,提沉重的戏箱、开生锈的暗锁、打理繁杂的道具与行头,凡与金莲相关的琐事,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从不让她为这些杂事分心。

每逢雨天,先生最记挂的仍是金莲的画室。不等金莲开口,他早已扛起挡水板、拎着防水布冲进雨里,先仔细检查门窗是否漏雨,再将一幅幅画框小心翼翼地垫高,用塑料布仔细裹好,生怕雨水打湿了金莲的心血。忙得浑身湿透、裤脚沾满泥水,他也只是笑着说“没事,画没事就好”。
在金莲眼里,先生从来不止是丈夫。三十年前,她临习王羲之集字帖,是先生在旁耐心指导,指出她笔法的不足;她研习《芥子园》花鸟谱,是先生陪她一起查阅资料,探讨笔墨意趣。他是老师,也是兄长,在她迷茫时给她方向,在她疲惫时给她依靠。出门演出,他是随叫随到的司机,稳稳握着方向盘,让她能在车里安心休息;台下,他是她最忠实的观众,每一场演出都坐在角落,为她的精彩唱段默默鼓掌;私下里,他是能听她倾诉心事的亲密朋友,懂她对秦腔的执着,也懂她偶尔的委屈。

有人说,人生是为一件大事而来。于先生而言,他这一生的“大事”,便是守护金莲。他不争名利,不慕虚荣,把自己的智慧、巧手与深情,都化作支撑金莲的力量——从画室里用钛白救画的巧思,到戏台上改词布景的用心,再到日常里的精心呵护。舞台上的掌声再热烈,也不及他为金莲奔走的身影;聚光灯再耀眼,也抵不过他为她倾注心血时专注的眼神。正是这份藏在幕后的“全能守护”,让郑金莲得以在秦腔的天地里尽情绽放,活成了戏里戏外都动人的模样;退休后,又在书画界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这份伉俪深情,无关轰轰烈烈,却在细水长流的陪伴与守护里,藏着最动人的力量。

氍毹小生绽锦霞,幕后鹣鲽意自赊。
补图妙笔承康乐,改韵清辞压秦嘉。
巧制道具追墨翟,精筹行头惜岁华。
卅载艺途同砥砺,人间至味在君家。

蔺莉,女,集贤人。周至县第十五届、十六届政协委员,周至县第二届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执行副会长,周至县第一届新联会副会长,周至县美协副主席。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安市女画家艺委会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花鸟研究会副秘书长。
2013年9月25日《社会保障》报有专版介绍,题目为“浴火重生金凤凰”。2018年2月,被授予为西安“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20年9月,被西安市美术家协会评为先进个人。2023年,作品《中国人的饭碗》入展由西安市政协举办的书画展。2022年9月,作品《青山沐雨》入选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艺心向党”自由职业艺术家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作品展,作品于2022年9月29日至2022年11月29日在上海市奉贤博物馆展出,并在中华数字艺术馆云展。2023年12月,《中国人的饭碗》为市政协书画院馆藏作品。2024年初作品《莲说》入选自由职业人士全国书画展。2024年9月作品《十二月忆长安》入选中共西安市统战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全市政协和统战系统书画展。2024年8月《虽微致远同光和尘》获省委统战部优秀奖2024年底受市委统战部表彰并获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