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既诗意又严肃的回响
——《诗书画里的鲁迅“野草”》序
作者:何与怀(澳洲悉尼)
这部书——编委是澳洲中文作家协会,策划及英译者为朱文正,责任主编为刘海鸥,编审为庞亚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别具一格的文献。
这是一部中英对照文本,显示其中一个辛苦的翻译工程;书中还有大量配文插画和书法作品;更与众不同的是,在书中,澳洲酒井诗缘的同仁及其他诗人以现代诗和格律诗表达各自对鲁迅《野草》篇章的认识、理解、欣赏、感悟——称之为“二十一世纪初华语诗歌对《野草》的回响(echo)”。显然,从多个方面来说,这部书名为《诗书画里的鲁迅“野草”》的新著都很有意义。
鲁迅写于1924—1926年间的《野草》,是他在“五四”运动后社会动荡、个人心境复杂时期的产物。如学界所共识,书中大量表现他对死亡、孤独、人生荒凉、虚无感的思考,既有深沉的悲凉,又有坚韧的抗争精神。他通过隐喻、象征和梦境化的意象,展现他对人类存在意义的追问,显示出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这些奇异的梦境、荒原、野草、幽灵等超现实意象,具有明显的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作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散文诗集,《野草》揭开了中国白话文散文诗的绚丽而吊诡的大幕,体现了鲁迅文学风格的最高成就,被视为鲁迅思想和艺术探索的一个高峰。但是,也有人认为,《野草》晦涩难懂,意象过于阴郁。现在,非常可贵,这一个“鲁迅思想和艺术探索的高峰”,连同它的“难读性”,本书十六位诗人,以“二十一世纪初华语诗歌”五十首,给予了既诗意又严肃并各自不同的“回响”。
哲嘉在她的《野草上的星》,就以诗歌形式既形象又精炼地把鲁迅《野草》各篇简介了一下;自然,这也是她对鲁迅的理解:
当秋夜把银霜撒向荒径/《秋夜》的枣树正举着铁戟,刺向流云/叶片间漏下的星子,坠成/《过客》行囊里摇晃的灯——/他问:前面,可是坟地?/野菊在石缝里答:是新生。/《影的告别》在月光里轻吟/“我去了,愿你们光明”/而《求乞者》伸出的手,接住/《雪》的絮语,落在《风筝》断线的晨昏/那只折翅的蝶,是《死火》的余烬/在冰谷里,仍燃着不肯冷的心。/《复仇》的剑悬在半空/看客们的瞳孔,映着虚空/《失掉的好地狱》在远处低吼/《狗的驳诘》撕破了衣冠的庄重/唯有《好的故事》,像浸在溪水里的画/被《一觉》的晨曦,染得愈发葱茏。/你听,《墓碣文》上的苔藓在长/每一粒孢子都藏着倔强——/纵使被野火烧成灰,风一过/又从《希望》的裂隙里,探出头/带着《淡淡的血痕中》那抹红/在黎明前,铺成通往春天的路。
朱文美的理解更精简,她的《双调·庆东原》为《野草》作了这样的“题辞”:
离离草,风雨潦,沉沉岁月心扶了?柔肠如刀,落叶风飘,砥砺血潮。千古叹同声,刚烈人歌调。
雪阳的“回响”则深刻得有些神秘——阿弥陀佛:
沉默寡言的夜,一旦开口/ 呕吐不止光天化日的空虚/风在野草的国度携火种神游/数不清向日葵吶喊的小手/在语言的彷徨熄灭之后/谁配独享朽腐的孤独/亡命的大欢喜已成过去/民以食为天,摇尾乞食的天书/每一页都有一只流泪的狗头/生命的泥委弃成投身的洪流/网开一面,仍然无一无辜/皆是我的罪过么?阿弥陀佛
本书作者们的诗歌,不管是现代诗或格律诗,对鲁迅《野草》各篇的“回响”,特别是对《野草》中同一篇的不同“回响”,其音频、强弱和意蕴,都很令人陶醉,可以细细品赏。如编审庞亚卿在她的《两种颤动的诗意回响》一文中就说,她对此很感兴趣,尤其是想观察不同诗人如何以各自的方式解读鲁迅。她指出,比如西贝和方白的诗歌都以鲁迅《颓败线的颤动》这个篇章为灵感,但它们的切入点和表达风格却大相径庭,形成令人回味的对照。
再者,从更大的方面说,在鲁迅逝世快一个世纪的今天,远离中国社会政治环境、居住在自由民主的澳大利亚的我们,对这位上个世纪中国文学界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作出新的一次“回响”,绝对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很有意义。
澳洲酒井诗缘诗人方浪舟这样归纳性地为鲁迅画像:
比谁都热爱故土的你/却是比谁都受故园冷遇的人/比谁都熟读旧书的你/却是比谁都反感旧礼教的人/比谁都承受权势重压的你/却是比谁都遭权势利用的人/比谁都想冲破笼子的你/却是比谁更让人掉入笼子的人/比谁都想走出新路的你/却是比谁更早走入弯路的人/比谁都盼望新时代的你/却是比谁都彷徨在时代迷雾中的人
也正如本书策划及英译者朱文正所说,鲁迅周围有两个一脉延展着的“鲁迅世界”——“捧杀”与“棒杀”。
毛泽东如何看待鲁迅,最值得一谈。谁都知道,他曾经多次以最高的形容词评价鲁迅。他尊称鲁迅是“中国第一等圣人”,说他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他说,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说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说:“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所有古今中外人物,没有第二个享受到过毛泽东如此高的评价。鲁迅是1936年去世的,是年五十五岁,在他不算太长的一生中,鲁迅曾以文学作为武器,无情地揭露当时的社会罪恶,深刻地解剖国人的愚昧和奴性,他自己对国民党政府的引诱威迫,如毛泽东所形容,“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更直接激励了广大追求革命的热血青年。这样一个鲁迅,在帮助他夺取政权所起的作用上,可谓胜过千军万马。但他真的把“鲁迅的方向”树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吗?这在他1957年谈到鲁迅“活到今天会怎么样时”,让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不能不谨记于心。1957年的“反右斗争”,直接把中国知识分子脊梁骨斗断了,此后是三年“自然灾害”,跟着是十年“文革”这个中华民族空前大灾难……
“谁掌握了过去,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过去。”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他的政治小说《一九八四》道出了独裁的精粹要领。
本书策划者朱文正说:“鲁迅对未来并不乐观。但现实远超出他可能有的揣度。他那时的青年即便向往新世界,也远比当下的沉沦着的有亮色。百年是迫使整体沉沦的百年。”诚哉斯言!正是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诗书画里的鲁迅“野草”》这部书的撰写编辑出版,意义非凡。
朱文正希望,在华人世界,尤其愿意认真思索鲁迅的文化人群里,能够展示出他们独立的认知世界,应该拿出一个清晰的样本。这就是本书通过各位参与者的努力想展示的意图。本真的展示,是任何样本该有的基本要求。这些参与者严肃而认真地用文学的手段作出历史的回响一一认知鲁迅,滋养自己,经营当下。所以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时代的样本,提供给当下或以后年代的鲁迅研究学者一个典型的采样组。
朱文正很有信心地说:可以确定,二十一世纪,这“样本”在二十一世纪初还在的“无物之阵”中会贯穿过去,屹立起。
我也确定。
(2025年9月17日于悉尼)
作者简介:
何与怀:文学博士。著名文学评论家。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后执教广州高校。1980年代初移居澳洲。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召集人、澳大利亚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著述颇丰,出版多部文学评论集,在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影响巨大。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社长助理:李晓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