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民办学校只有做好“个性化办学”抢生路,“精品化办学”树品牌,才有希望。同质化和粗放化办学,前途渺茫!
——题记
随着《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的落地,民办学校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新一轮教育生态重塑中,唯有先靠“个性化”抢得生路,再谈“精品化”树立品牌,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县域教育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县域生源的逐步回流、公办学位的持续扩容,优质师资的不断增加,正在改变过去民办学校依靠“时间+汗水+题海战术”取胜的格局。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体系正逐渐失效,家长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有的家长重视孩子的艺体发展,期望孩子能在艺术或体育领域绽放光彩;有的家长有让孩子出国深造的打算,注重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还有的家长盼望着职普融通,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路径……
在这样的形势下,谁能率先将课程打造成丰富多样的“自助餐”,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谁能把课堂变成生机勃勃的“百花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谁能将管理设计成贴合学生特点的“定制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方案,谁就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个性化,是民办学校的生存线。这不仅是理念上的转变,更需要学校从个体出发,精准诊断每个孩子的潜能和优势,让每个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通过实施从个体出发的新文化、新课程、新课堂、新管理、新质量,让每个生命都精彩!
课程上,要打破单一学科壁垒,提供模块化、可选择的课程组合,让不同的学生在必修之外有充分的选修空间;课堂上,应倡导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创新式的学习方式,让每个不同的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与路径中成长;管理上,应建立灵活的导师制、对子教学制、学分制与多元评价体系,让“不一样”成为学校的独特卖点!
当学校通过个性化赢得稳定的口碑与生源,并集聚起优质资源后,才能稳步迈向“精品化”发展阶段。精品化并非简单的硬件升级,而是在新文化、新课程、新课堂、新管理、新质量等五个方面形成稀缺性与不可替代性。
民办学校要建设精品文化,打造精品课程,构建精品课堂,实施精品管理,走向精品质量,从精细化入手,提升学校的整体运营水平。此外,还要建设智慧校园,利用人工智能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参与高阶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用稀缺的教育资源提升学校的品牌溢价。
民办学校尤其是实施好精品体育、精品情育、精品智育、精品创育、精品和育,实现真正的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乐,“让每一个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体乐:体质良好、体格健全、体重均衡、体态优雅、体魄魁梧。
情乐:志向远大、情感丰富、意志坚强、性格迷人、气质高雅。
智乐:观察敏锐、注意集中、记忆快准、思维灵动、想象宽广。
创乐:勤于实践、个性鲜活、有所创造、不断创新、人格独立。
和乐:和气和睦、和谐和平、和真和善、和美和畅,和分和合。
通过这种稀缺性,民办学校可以在收费、品牌溢价与社会认可度上获得优势。如果仍固守老路,照搬县城一中的应试模式,延续大班化一刀切、填鸭式的单项灌输,坚信“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歪理,那么必将面临公办学校免费教育、政府托管保障以及集团化办学优质资源的三重挤压,导致生源质量下滑、师资流失、品牌贬值,最终被迫出列。
在民办教育的新版图中,只留下两条路可走:一是以特色为王,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多元需求,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二是退出赛道,告别民办。民办学校必须认清形势,抓住“个性化”这个关键,迈向“精品化”这个目标,才能在县中振兴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人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尊重差异。在县中振兴的大背景下,民办学校若能真正做到从个体出发,坚持特色化发展,不仅能为自身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也将为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贡献独特价值。这既是挑战,更是民办教育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
作者:孟国泰(孟子教育研究院院长)
整编:阿鹰(AI)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