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月照巴山雨
——浅析土家族作家雷学刚散文集
《在水一方》的美学探寻
作者/杨维勇
审核/徐丽华
主播/马踏飞燕
总编/李淑林
“美是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统一,美是外在形象与深刻内涵的有机结合,美是可以穿越时空和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美是人人都向往的,美是一种可以令人愉悦的视觉、听觉和心灵综合感觉的传递与有效传播。一切美的思维、心态、理念、状态、感觉、创造、体验、享受、都是人们一直孜孜以求的物质与精神的最佳统一。无论是内容的美,还是形式的美,都应以内涵为核心,以最佳呈现为表达。为了人间有更多的人性之美、博爱之美、艺术之美、和平之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人类共生之美,我将拿起手中的笔去描绘锦绣中华的壮丽之美,抒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磅礴力量之美。”
——摘自雷学刚作品《在水一方》“美的感悟”
在当代散文创作的壮阔天地中,雷学刚先生的《在水一方》恰似一汪清泉,以其独特的美学探索触动人心,给人以浸润、滋养、启迪之美。作品延续了中国散文“缘情言志”的抒情传统,但并未止步于模仿经典,而是致力于构建属于自己的情感表达语式。这部作品植根于巴渝热土,情系鄂西山水,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心灵独白,更是一场连接地域与普世、传统与现代的美学诠释。它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一幅“清江月照巴山雨”的动人画卷,引领读者完成一次深刻的精神皈依。
一、多维美学的有机融合
《在水一方》的独特价值,首先体现在其构建的多维美学体系上。这一体系以认知美为基础,想象美为翅膀,见识美为骨架,表达美为血脉,四者相互依存,共同构筑起作品丰富而完整的美学世界。
作品中的认识美并非抽象的理论阐述,而是融入对日常生活的深刻观察之中。雷学刚将孔子、毛主席等古今中外先贤的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深刻领悟,融会贯通。例如他在《低调》中写道:“海之所以可纳百川,是因为始终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有了谦虚低调的作风,一个人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才能达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境界。低调是一种态度,一种风格,也是一种修养”。这些深刻见解的背后,是他对生活本质的透彻领悟。这种认识既来源于土家文化的深厚滋养,也得益于其军旅生涯和多岗位的历练,更离不开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
尤为难得的是,这种“认识美”始终浸润着深厚的人民性。雷学刚对美的探寻,从未脱离对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观照。他坚持“文学是人学”的观点,并在创作中践行“为了人间有更多的人性之美、博爱之美”这一理念。他笔下的美,不仅是自然风光之美,更是创造这风光、生活于其间的人民之美。他在《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点赞》中写道:“文学是人学,是彰显人的思想、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我们应该为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可歌可泣的功臣英雄、平凡伟大的人民,去激情放歌,纵情表达,去进行全景式、大纵深、多角度、大视野、全球化、高站位、聚焦式表达”。这种认知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宏大叙事内在相融,它不是高高在上的俯瞰,而是置身其中的共情与敬畏。作品因而避免了沦为精致的个人趣味,而是充满了人民性和泥土味的芬芳与气韵。
在想象美的维度上,作品展现出跨越时空的艺术力量。作者笔下的春夏秋冬、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故居,不再是单纯的个体奇观,而成为大地深处吞吐万象的生命体,也超越了自然景象的局限。这种想象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基于文化底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练达彰显,让地域性的自然景观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符号。
二、日常生活的诗性转化
《在水一方》最抓心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从平凡日常中发掘深刻的诗意。与汪曾祺笔下充满烟火气的日常书写不同,雷学刚更注重在普通事物中注入哲思,使琐碎的日常生活焕发出哲学的光彩。
作品中对心语、人生、情感、景物的细腻描写,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如作者写道:“人生最美的不是风景,而是看风景的心情;最珍贵的不是终点,而是一路前行的过程。我们一直前行在人生路上,洒下辛勤耕耘的汗水,播种无限的希望,尽管一路上会有这样或那样不如意,但我们依然坚信,远方一定会有更加波澜壮阔的风景,这就是我们人生追求的价值与生生不息的希望。一个有希望的人,才会充满活力,活得豪迈精彩”。通过这些感悟,凸显他探讨着生命的真谛,使普通的生活细节成为探索人生意义的窗口。这种将日常生活诗学化的能力,正是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雷学刚的日常书写始终保持着对普通人的深切关怀,如他在《走进泸沽湖》中将划船的摩梭人亲切地称呼为“老泸沽、老阿舅”,在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不忘记描绘普通人的劳作生活,喜怒哀乐。诸如此类的描写都充满了温度的共情,这种关怀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理解与对话。正是这种始终坚持弘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立场,使他的作品能够触及人性共同之处,引发广泛共鸣。在这个意义上,《在水一方》实现了作者“为了人间有更多的人性之美、博爱之美”而努力创作的文学理想。
三、文化视野的深度开掘
在《在水一方》中,雷学刚展现出壮阔的文化视野和生动的历史主动。作品不是封闭的自我抒情,而是以开放的态度进行着跨时空的文明对话。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到对当代文化的审视,作者建立起一个丰富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这种文化深刻不仅体现在对宏大主题的把握上,更见于对细节的精心雕琢。作品中那些对民间传说、地方风物的描写,既保留了土家文化的独特韵味,又赋予其当代意义。
例如,在对故乡的描绘中,作者并未止步于对其“环环相扣、气势恢宏”的形态摹写,而是深刻揭示了其作为民族集体记忆载体的文化内核。他在《故乡的雪》中写道,“故乡的雪用高调的白将土家山川变得简洁明快,错落有致,那些被雪覆盖的田野村庄若隐若现,远山近水变成了黑白两色的镂空画,那雪似缕缕飞絮,又如朵朵琼花,让人走入梦一般的幻境。小桥流水,通幽曲径,飞檐峭壁,楼台亭阁,还有透着灯光的花木窗,边沿长满青苔的千年石板路,一切都像凝固在时光里的水墨丹青”。这种灵动的意境,让读者从故乡的描写中感受到土家历史血脉的搏动。
又如:“我的故乡在湖北恩施利川市,那是一个位于北纬30°、富有神秘气息的清江滨城。那里是龙船调的故乡,有跻身世界特级洞穴之列的腾龙洞,有保存完好的土家山寨——鱼木寨,有大水井古建筑群遗址,有八百里清江画廊源头等令人神往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这些紧紧围绕其如诗如画的土家族地域和建筑特点,进而点明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存智慧,以及在险峻环境中开拓生存空间的民族精神。这种对文化符号的深度开掘,使得土家文化的独特性不再是猎奇式的景观,而是成了可被理解、可被共鸣的生存哲学和美学展现。
此外,雷学刚对“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书写也具有强烈的现实表达。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作品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智慧的发掘和展现,为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这种将文学创作与时代关切相结合的努力,使《在水一方》的美学追求具有了深刻的思想价值。
四、刚柔并济的语言艺术
《在水一方》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雷学刚创造出一种刚柔相济的语体风格:既有军人的刚毅骨力,又不失文人的细腻柔情;既保持诗的凝练含蓄,又兼具散文的自然流畅。
在描写人物性格时,他的语言铿锵有力:“精神不可缺,责任不能忘,信仰不能丢。人总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有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而在抒发情感时,又转为细腻婉约:“一个人既要经得起繁华万千,也要守得住万分寂寞。真正的修行,在平凡的生活中,在市井烟火中。洗涤心灵的尘埃,打扫灵魂的空间,承担起自己的道义和责任,不断丰盈自己,增长智慧,保持内心的宁静,不断向着阳光的地方前进,你的心就能始终春暖花开”。这种语言风格的变化自如,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自然体现,显示出作者行云流水、步步生莲的语言驾驭能力。
五、美学价值的当代启示
《在水一方》的美学建构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作品通过地域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为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提供了美学式探索。
与当代其他地域散文相比,《在水一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展示地方风情,而是通过美学升华,使地域文化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更进一步深探,它的成功实践表明,深植于地域与民族的文化书写,恰恰是抵达普遍人性、展现人民风貌的最有效路径。作品通过对人们具体入微的生活、情感与信仰的刻画,最终呈现的,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所共通的关于奋斗、眷恋、坚韧与爱的主题。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范式:真正的“人民性”并非空洞的口号,它蕴含在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故事中;真正的“文化自信”也非盲目的自赏,它来自于像雷学刚这样,对自身文化基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在水一方》不仅是一次精神皈依,更是一次充满文化自信的铿锵出发。
六、精神还乡的永恒之旅
《在水一方》最终完成了一次美学的超越:从个人乡愁到人类共鸣,从地域书写到普遍关怀,从艺术探索到精神引领。它告诉我们,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我们用心构建的精神家园里;最深的感动不在未来,而在我们认真度过的每个当下。
通过这次深入的美学对话,雷学刚先生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地域文化的绚丽画卷,更开辟了一条通向精神故乡的道路。诚然,任何作品都难以尽善尽美,《在水一方》在美学体系的严密性和某些意象的深度开掘上或许还有提升空间,但正如月有阴晴圆缺,真正的美常存于那未臻完美的留白之中。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在水一方》犹如一盏明灯,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精神的守望、对故乡的眷恋、对奋斗者的致敬、对和平的珍惜、对大好河山的赞美等等,永远是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永恒主题。这或许就是这部作品留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美学价值与启示。
作者简介
杨维勇,甘肃会宁人,大学本科学历。22载军旅生涯,上校军衔。退役后从事新闻工作,主任记者。喜欢体育、音乐、书法、写作。其在军、地撰写的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先后发表在解放军报、解放军后勤文艺、中国青年报、青海日报、人民军队报、质量服务报、科技鑫报、大西北网等刊物上。
文中主人雷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