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找不到醒目标注,行政划分里只是乐昌市一个不起眼的注脚,京口村小组就那样藏在群山褶皱里。风从革命年代吹到现在,吹散了老祠堂的部分瓦当,掩埋了村口曾见证过烽火的石板路,唯有舌尖上的味道,固执地守着村庄的记忆。
灰水糍粑该是春节的信使。在冬至后开始收集杂树枝叶(野茶树最好),烧制成灰,用纱布滤出澄黄的灰水。浸泡后的糯米在石臼里捣成泥,裹上黄豆粉或红糖,咬下去先是草木的清苦,接着是米香的醇厚,那是土地对劳作最直接的馈赠。到了秋天,高粱红透山坡,高粱糍粑便登场了。比灰水糍粑多几分粗糙的颗粒感,却带着粮食最本真的甜,蒸热了裹上芝麻,是小时候蹲在灶台边最期待的味道。
花生豆腐是村里宴席上的常客。不同于黄豆豆腐的软嫩,花生豆腐带着坚果的脆香,切片清炒或煮汤,都能撑起一桌菜的鲜味。而中秋的糯米糍,更像是团圆的符号。白糯米粉揉成团,裹上花生碎、芝麻和糖做的馅,捏成圆滚滚的模样,蒸熟后裹一层椰蓉,咬开时内馅滚烫,甜香四溢,一家人围坐分食,中秋的味道便刻进了心里。
最让人难忘的,是那“9层糕”。说是糕,却更像层层叠叠的艺术品。米浆里加入不同的食材调色,一层红糖浆、一层艾草汁、一层南瓜泥(另类是:小虾米、肉末、猪油渣)……小心翼翼地舀进蒸笼,蒸透一层再加一层,直到码出整整九层。出锅时,糕体晶莹剔透,红、绿、黄交错,像把四季的色彩都凝在了方寸之间。用刀切开,每层分明却又紧密相连,入口软糯清甜,带着淡淡的草木香,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视觉的盛宴。
如今再回京口,但见新建了不少房子,土路修成了宽广的“京口大道”,许多熟悉的面孔也渐渐模糊。但只要走进村里的厨房,闻到灰水糍粑的草木香、9层糕的甜香,记忆就会瞬间被唤醒。那些被风雨吹散、被土地掩埋的过往,都藏在这些非遗美食里。它们是村庄的密码,是代代相传的记忆,让京口这个小山村,即使名不见经传,也能凭着独特的味道,在人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相信,京口美食传承人肖年荣、李金娥、何润花、李素芬等大家不会陌生!2021年元旦“京口首届糍粑节”火爆的场景,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
作者简介: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散见于市、省、国家级刊物,参加各地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