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前开始生产队时,我们老家澧水河畔的坪区,还是中稻占主头。秋季,中稻割了,扳桶扳了,捆的稻草立在田中。生产队三条耕牛,我养的是一条温顺的黄牛,牛的过冬草料全靠这干了的稻草。不久,在水方便的大堰塘边分别堆成了三个大草垛,差不多挨着队里的禾场、公屋、油榨坊,离家也很近。这草垛边,也自然增添了大人的又一个会所,小孩的又一个乐园。
真的要感谢祖先不知多少次的比较,选定了一种竹叶包端午节的粽子,从此这竹叶就有了粽粑叶的专有名称。选定了老油桐叶包中秋节的发粑粑,从此这油桐叶便有了粑粑叶的又一个名称。这包粑粑即使也有用芭蕉叶包的,虽粑粑外表白而温润,却少了油桐叶包的那一种特有淳香的味道,虽然粑粑的外表有点泛黄。一到季节,就开始了忙碌的叶子采摘。
俗话讲,“ 鱼吃跳,鸡吃叫,中秋的粑粑热锅中捞火里头烤”。这蒸粑粑,一般在中秋的当天,趁热的吃,有味。再就是待冷后,放在晚上赏月时用柴火烤得泡酥两面焦黄趁热的吃,更有味。
那年的中秋夜,明月早已升起。几个大人小孩在草垛旁铺上了稻草坐着。油榨坊的油匠二叔,身边放着用六角钱买的一斤瓶装的芭芭蔸洒,还有买的一包当地称作“马屎果果”的圆圆小砣砣,吆喝着一起拢边来。共四个小孩,当时我已有九岁,是其中的一个。油匠二叔先讲清每个小孩有五个,只能陆续发。如果最后还剩的有,还是平均发。此时的我们小孩,最担心的是大人的手指伸进纸包里,盼望的是能多吃一两个。三个大人还算谦让,又要讲点卫生,轻轻地瓶口对准刚用手抹了“马屎果果”残糊的嘴巴,近似一种接引式的撮口仰头吻。不一会,“元儿”的唤声响起,母亲送来两个刚烤好的粑粑,看了看,叫我和几个小孩分着吃。细酒常流,月到中天,酒还有那么一点点。先前的天南海北,自然转到头上的圆月。
于是,油匠二叔讲起了与中秋节来历有关的中国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嫦娥是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一天丈夫后羿的徒弟逢蒙趁师父不在家,威逼嫦娥交出王母娘娘奖赏射日有功的后羿一粒不死药,情急之下,嫦娥趁他忙于翻箱倒柜,一下打开百宝匣一口吞下那粒不死药,顿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因眷恋丈夫,只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宫。后羿回来,知道了真相,抽剑找逢蒙,逢蒙不知逃到了哪里。便到后花园摆下了香案,供着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眷恋自己的嫦娥。百姓知道嫦娥奔月成仙,从此在月下设立香案,祈求吉祥平安,团团圆圆。从此,每年八月十五,就有了企求团圆的中秋节。
讲完嫦娥奔月,油匠二叔叫大家仔细望着月亮,看看内面有些什么。你这样讲,他那样讲,最后统一到内面有棵大树的影子。于是讲起了“吴刚伐桂”的故事:那月宫中的树影是一棵高五百丈不知多少年的大月桂树。吴刚因触犯了天规,被罚到这里砍树。可是即砍即合,吴刚手中的斧头永远不能停下……
大人望着月亮听得很有兴趣。我的兴趣虽还留意包里所剩无几的“马屎果果”,可对“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也开始了好奇。
事情过去了十多年,我来到了长沙岳麓山下湖南师范学院,就读中文系。九月入学,不久就到了中秋节,和同学再上岳麓山。
当时,先天晚上一场秋雨,第二天中秋已是天晴。如洗的枫叶已经变红,虽不及深秋的最佳。踏上有些湿润的石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胜于二月花”,在朗诵着唐代诗人杜牧的巜山行》中上了爱晚亭。
爱晚亭,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与醉翁亭、陶然亭、湖心亭并称为古代四大名亭。当年毛主席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与蔡和森等人常来此亭。怀抱远大理想,“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一九五二年,重修爱晚亭,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请毛主席书写“爱晚亭”。
一座岳麓山,半部民国史。山中有十多处名人墓,其中,在被称为“护国军神”去世后以国葬规格的蔡锷墓前,驻立很久。其中,在拥护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去世后以国葬规格的黄兴墓前,驻立很久。
上顶岳麓山,放眼长沙城,心随湘江北去,目光停在了当年伟人曾“浪遏飞舟”的桔子洲头。下山来到湖南大学前的东方红广场,在高大的毛主席塑像下合影留念,影照题字“麓山正红”。又来到千年学府朱熹曾讲过学的岳麓书院,对其题写的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思考着,慢慢有了这样一种感悟:岳麓山300米,不高,可又很高,是国家的脊梁。
此登岳麓山,顿生一种滿怀的豪情,大家准备着赏月的酒会。凑钱中每人又加上了学校刚发的零用钱,买来了油炸蚕豆、炒花生,家住长沙的同学还弄到了比较贵的几瓶“白沙液”酒。“305”的寝室门关着,话轻声,在静静地呡着酒,在静静地赏着月,还不时地把头伸出窗外,望着天上。月光照进来,酒劲已上来,也忘了不打扰别人的约定,打开了高音的话匣子。八个处于“多梦”季节的年轻人,谈苏轼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意境,谈登岳麓山的观感,谈人生理想 ......
2017年国庆长假,3日晚从北京进入湖北宜昌,乘“世纪传奇”游轮开始长江三峡的旅程。
4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雨在下午已停,天已放开。晚八点,在五楼的切尔斯洒吧举行“与君共度江上月圆良宵夜”的船长欢迎会暨迎宾晚会。晚会结束,我上六楼甲板,此时已10点,上天一轮明月清晰倒映在静静的江中。我想起了在一千多年前那个丙辰中秋的晚上,那个叫苏轼的宋代大诗人作词《水调歌头》兼怀弟弟子由。我又想起更早的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 时空的大跨度,我却感到很近的共鸣。此时我正在长江上的宜昌地盘,想起了当年老家的父老乡亲肩担鱼苗往返于澧水河畔的岩泊渡与长江边的宜昌之间。五十四年前的八月十五中秋,老家大堰塘草垛旁一起赏月的七人,三个大人都去了另一个世界,其中就有曾来过宜昌我的父亲。仍在的另三个儿时伙伴,虽不距天涯,但“共此时”,在干什么呢?一直传下来的火烤桐子叶热粑粑肯定是仍吃的,可“马屎果果”、“芭芭蔸酒”你们的孙辈可听说过吗?当年岳麓山下的“305”寝室,窗前明月光,酒杯举起来、《水调歌头》诵起来的八个同学,今虽各居一方,但却“共婵娟”,我在长江上思绪悠悠想念大家,一起举杯邀明月吧,只是难找“白沙液”……
作者简介:王堂元,湖南省慈利县人,退休教师,曾任县四中、一中校长。爱好写作,多有发表,最早起于十三岁的一九六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