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盏灯,那片湖
——贾平凹在桃曲坡的岁月
▲本文作者许毅斌与贾平凹当年在一起
桃曲坡的水从沮水河上游的黄土沟壑间流下,它灌溉了富耀两地的几十万亩农田,也倍伴了我的人生。谁也没想到,我的人生竟然能与著名作家贾平凹老师时空交际。
1989年夏,贾平凹背着褪色的帆布包出现在桃曲坡水库,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踌躇满志,沉默寡言的中年人,将在这里完成一部震动中国文坛的作品。
那时的桃曲坡水库,还保持着原始的面貌,漫山遍野的喇叭花开得像一把火,鱼儿水中游,苹果碰破头,牛羊滿山坡,水库换新容。
“老许,你好,我的窑洞灯光暗淡,影响写作,你能 否借我一个台灯?”这是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窑洞里的电灯开关在门边,每晚他还要摸着墙来回开关十几趟。
我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那盏绿色铁皮台灯送给贾老师,为贾老师写作提供了方便。后来这个简易的台灯竟然成了《废都》里许多深夜的见证。灯座上的烤漆渐渐斑驳,就像时光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
贾老师有个习惯:每天清晨,他会把前一天写好的稿纸压在枕头下,“让文字睡个回笼觉”。正午最热时,他爱在水库边的青石板上小憩,据说这样能听见地气。有次我见他对着水面发呆,一问才知是在观察蜻蜓点水的弧度,“写《废都》主人公庄之蝶偷情,得要这样像蜻蜓点水一样轻盈。”
最难忘的是那个暴雨夜,雷电交加,供电突然中断,他竟然点着煤油灯继续写作。
我给他送了一壶开水,进去时,见他用身体护着稿纸,灯影在窑顶投出巨大的晃动影子。让我十分惊讶!“《废都》里也在下雨,”他忽然说,“西京城的雨,比这黄土高坡的雨还猛烈。”
2002年秋天,锦阳湖生态园举行揭牌仪式,邀请水利部领导,省政府领导,省水利厅领导及富耀两县领导。同时也邀请了贾平凹老师以著名作家身份参加锦阳湖生态园揭牌仪式。
桃曲坡水库早已不在是当年模样。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柏油路取代了泥泞土道,绿化率已高达百分之八十。今日的水库既像公园,又像渡假村。
在人群的簇拥中,贾老师悄悄问我:“老柳树还在吗?”
我们避开喧闹的典礼现场,走向水库深处。那棵歪脖子老柳果然还在,树身上竟隐约可见当年他靠坐留下的凹痕。他抚摸着粗糙的树皮,像在触摸旧时光:“庄之蝶要是来这里,或许会是另一个结局。”
合影时,他执意要坐在我左侧——“当年你送台灯来时,也是这个位置。”闪光灯亮起的瞬间,我忽然想起三十八年前的那个夜晚,煤油灯下他说的那句话:
“文学就像大海一样,表面风平浪静,水底下却暗流汹涌。”
如今的锦阳湖生态园已是国家水利风景区。每当我深夜回忆当年的故事,总会特意想到那棵老柳树。风起时,柳枝轻摆,仿佛还能看见那个穿着旧衬衫的身影,和他的绿色台灯一起,在黑暗中执着地亮着。
最近整理旧物,我意外发现了当年台灯的购买发票:1989年7月3日,价格八元六角。
而就在同一天,贾平凹在日记里写道:“今日写庄之蝶与唐宛儿告别,泪落稿纸。”——原来伟大的创作与平凡的生活,从来都是这样相互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