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明证
文/樊志刚(辽宁)
墙角的蛐蛐声
打破了夜的寂静
仿佛是在唤醒
我沉睡生命
我提醒自己
不可消沉
只有努力奋斗
才是活着的明证
实现超越
文/樊志刚(辽宁)
花开花落
续演着万物生灭
无常才是永恒
你执着什么
放下才是
最好的担当
真正的所谓解脱
是实现超越
接受自己
文/樊志刚(辽宁)
雨后的小溪
欢快的向前流去
只要活着
就不甘沉寂
来这世上一回
就是个奇迹
无论怎样的命运
都要接受自己
评樊志刚三首短诗:于日常意象中见生命哲思
樊志刚这三首短诗《活着的明证》《实现超越》《接受自己》,均以极简的日常意象为引,却层层递进地叩击生命本质,字句质朴却力道通透,读来如晤挚友促膝,见心见性。
《活着的明证》以“墙角蛐蛐声”破题,将夜的寂静与生命的唤醒相连,意象鲜活且接地气。后四句直抒胸臆,把“努力奋斗”定义为“活着的明证”,没有华丽辞藻,却以直白的警醒,传递出对抗消沉、拥抱生命的昂扬力量,让“活着”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践行的行动。
《实现超越》则跳出个体情绪,转向对万物规律的思考。“花开花落”是最常见的自然景象,却被用来点破“无常才是永恒”的哲理;继而颠覆常规认知,提出“放下才是最好的担当”,最终落脚于“实现超越”的解脱,从“执着什么”的叩问到“如何解脱”的解答,逻辑清晰,禅意暗藏,引人深思。
《接受自己》以“雨后小溪”为喻,“欢快向前”的动态感,恰是“不甘沉寂”的生命姿态。“来这世上一回就是个奇迹”一句,温柔消解了对命运的抱怨;末句“无论怎样的命运,都要接受自己”,将接纳的态度从“不甘沉寂”的奋斗,拉向对自我本真的认同,多了一份宽容与笃定,让生命的态度更显完整。
三首诗各有侧重却一脉相承,从“如何活”到“如何看世界”,再到“如何与自己相处”,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命认知体系,于细微处见深刻,于平实中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