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观记三
国庆献礼 沈一鸣
再往前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展栏前,“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作出的批示原件静静陈列。在科技发展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期,“863”计划应运而生,上万名科学家协同攻关,推动中国在高技术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一旁,按比例复制的复兴号高铁模拟驾驶舱前,参观者排起长队。走进驾驶舱,坐在驾驶位上,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开动”列车,仿佛亲历中国高铁驰骋神州的速度与激情,更深刻体会到科技赋能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从“863”计划的谋篇布局,到新时代高铁、航天等领域的突破,正是党引领科技创新、践行“科技强国”战略的生动注脚。
在时代坐标里触摸初心温度——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观记四
国庆献礼 沈一鸣
当脚步踏上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三层的展厅,空气仿佛都染上了新时代的蓬勃气息。这里没有烽火岁月的硝烟痕迹,却满是党带领人民在复兴征程上踏浪前行的壮阔印记,每一处展陈都像一扇窗,推开便能看见无数人用奋斗写就的时代答卷。
最先留住目光的,是“脱贫攻坚”展区那面铺满照片的墙。照片里,云南独龙江乡的怒族群众搬出了世代居住的茅草屋,住进亮堂的安居房;贵州毕节的苗族姑娘捧着丰收的刺梨果,笑容里满是甜意;甘肃定西的老农握着驻村书记的手,皱纹里都刻着感激。墙下的展柜中,驻村工作队的民情日记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走访记录,扶贫干部的登山鞋沾着泥土,还有孩子们用彩笔绘制的“我心中的新农村”——这些实物与影像交织,无声诉说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也让“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变得可触可感。
转过拐角,“科技创新”展区的“大国重器”模型群令人驻足。“嫦娥”探月探测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的模型依次陈列,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它们探索未知的珍贵画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1:1驾驶舱复刻模型,透过舷窗能清晰看到内部的操控设备,仿佛下一秒就能潜入万米深海。展牌上的文字格外醒目:“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中国科技的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科研工作者‘为国铸器’的坚守。”这坚守,正是新时代初心在科技领域的生动延续。
继续前行,“生态文明”展区的绿意扑面而来。巨大的环形屏幕上,塞罕坝林场的林海随风起伏,浙江余村的溪水清澈见底,青海湖的候鸟自在翱翔。展柜里,塞罕坝护林员用过的铁锹磨出了包浆,余村村民的“生态账本”记录着绿水青山带来的收益,这些物品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落地生根,是党带领人民守护共同家园的坚定行动。
漫步三层展厅,没有激昂的口号,却处处能感受到初心的温度。从脱贫攻坚的“一个都不能少”,到科技创新的“为国铸重器”,再到生态文明的“守护绿水青山”,每一份展陈都是新时代共产党人践行使命的见证。触摸这些时代印记,愈发明白:初心从未褪色,它始终在时代坐标里生长,在每一个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而奋斗的身影中,闪耀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在精神长河里锚定信仰坐标——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观记五
国庆献礼 沈一鸣
沿着党史展览馆的阶梯继续前行,四层展厅宛如一方沉淀着精神力量的殿堂,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精神谱系与使命担当,化作可触可感的印记,在静谧中传递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神谱系”展区那面立体展墙。从承载“红船精神”的小木船模型,到“井冈山精神”展区里红军战士用过的竹编斗笠;从“延安精神”展柜中泛黄的《为人民服务》手稿,到“两弹一星”精神展区内科学家们用过的计算尺——每一件实物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段段关于坚守与奉献的记忆。驻足在“抗疫精神”展陈前,那件印着“武汉加油”的防护服格外醒目,上面还留着医护人员匆忙写下的名字;旁边的工作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凌晨三点的查房、给患者喂饭的细节,字里行间满是“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温度。这一刻让人读懂,伟大精神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无数人用行动书写的鲜活答卷。
转过展角,“全面从严治党”展区的氛围多了几分庄重。透明展柜中,一份份巡视巡察工作底稿、反腐倡廉法规文件整齐排列;墙上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正风肃纪的典型案例,清晰展现着党“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坚定决心——唯有坚守初心、净化队伍,才能始终成为人民信赖的领航者。一面巨大的“党员承诺墙”前围满了参观者,有人驻足默读墙上的誓言,有人拿出笔在便签上写下自己的初心承诺,贴在空白处。我也忍不住写下“以初心致匠心,以行动践使命”,指尖触碰到便签的瞬间忽然明白,四层展厅的深意不仅是对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传承的回望,更是对每一位参观者的召唤:在时代洪流中,每个人都是精神谱系的传承者,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参与者,唯有将信仰融入日常,才能让党的事业在代代相传中永葆生机。
走出展厅时,夕阳透过窗户洒在走廊上,光影交错间,仿佛看见百年党史的精神长河在此奔涌。这四层的攀登,不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让我们在触摸历史印记的同时,更清晰地知道:未来的征程上,该以怎样的姿态前行,该以怎样的信仰坚守。
散文:在党史展馆的时光里,致祖国华诞
作者:沈一鸣
国庆的晨光漫过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穹顶,琉璃瓦在朝阳下流转着琥珀般的光,门前飘扬的五星红旗猎猎作响,与馆前人群手中的小国旗交相辉映,空气中满是华诞的庄重与热烈。怀着滚烫的敬意拾级而入,仿佛踏上一条铺展百年的时光甬道,每一步都与党史的脉搏同频,每一眼都触碰着祖国从觉醒到腾飞的壮阔——这便是我在2025年国庆,献给祖国最赤诚的礼赞。
岁月的厚重瞬间包裹周身。“一大”会址的复原场景前围满了参观者,煤油灯的暖光映着木质长桌,桌上摊开的会议记录纸页微微泛卷,仿佛能看见百年前先辈们压低声音却目光如炬的模样,那是黑暗中点燃的第一簇星火,为沉沦的中国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不远处的展柜里,泛黄的《新青年》杂志静静陈列,扉页上“民主”“科学”的字迹虽历经沧桑,却依旧透着振聋发聩的力量,那是思想觉醒的先声,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国人。
新中国的朝阳正从展陈中冉冉升起。巨型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开国大典的影像,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雄浑的声音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画面里欢呼的人群、飞舞的彩带、轰鸣的礼炮,穿越七十六年时光依旧让人热泪盈眶。孟泰的塑像屹立在展区中央,他胸前的奖章泛着温润的光,身旁展柜里的“孟泰仓库”零件台账,密密麻麻记录着他为鞍钢回收零备件的点滴;铁人王进喜的塑象定格着他“跳进泥浆池搅拌”的坚毅身影,粗糙的工装上还似沾着油田的泥浆——正是这样一群人,用“自力更生”的信念,让祖国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在工业的荒原上筑起坚实高墙。
新时代的脉搏在每一处展陈中跳动。脱贫攻坚展区的照片墙前,我驻足良久:云南独龙江乡的怒族群众搬入亮堂的安居房,窗台上摆着崭新的暖水瓶,笑容里满是对新生活的憧憬;贵州毕节的苗寨姑娘捧着丰收的刺梨果,果皮上的露珠折射着阳光,身后是连片的刺梨种植园;甘肃定西的老农紧紧握着驻村书记的手,另一只手攥着刚领到的产业分红存折,皱纹里都刻着感激。这些鲜活的笑脸,是祖国写给人民最温暖的答卷。转过展角,“嫦娥”探月探测器的模型高悬空中,月球车的车轮纹路清晰可见,仿佛还带着月球表面的尘埃;复兴号高铁的模拟驾驶舱前,孩子们踮着脚排队体验“中国速度”,车窗外的仿真风景里,高铁正穿过现代化的城市商圈——从田间地头的丰收,到星辰大海的探索,祖国的每一步成长,都践行着“不负人民”的承诺。
登高而望,是一座沉淀精神力量的殿堂。“精神谱系”展墙上,“红船精神”的小木船模型泛着木质的光泽,船身的纹路仿佛记录着南湖上的风雨;“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用过的计算尺刻度早已磨损,金属外壳上还留着反复摩挲的痕迹,却见证了戈壁滩上的惊天巨响;抗疫精神展柜中,那件印着“武汉加油”的防护服上,还留着医护人员匆忙写下的名字和联系方式,旁边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凌晨三点的查房、给患者喂饭的细节,字迹被汗水浸得有些模糊。每一件实物都是精神的密码,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信仰。唯有坚守初心、自我革命,才能始终赢得人民的信赖。
扶梯而上,眼前铺展开祖国壮阔的未来图景。“伟大复兴”主题沙盘前,港珠澳大桥如巨龙般横跨伶仃洋,桥上的灯光模拟着车流不息的景象;雄安新区的蓝图在灯光下徐徐铺展,高楼与绿地的规划清晰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志性建筑连成璀璨的弧线,从中国的港珠澳大桥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援外医疗队在非洲搭建临时医院的照片、志愿者在东南亚教授汉语的场景、各国青年共同建设基础设施的笑脸,串联起跨越国界的温暖情谊,外国友人赠送的手工艺品,上面刻着“感谢中国”的字样。“未来展望”墙前,孩子们画的智能城市、健康中国、绿色家园贴满了墙面:新能源汽车穿梭在森林城市,机器人医生正为老人做健康检查,农民伯伯在智能大棚里用平板电脑查看作物生长数据——是对祖国未来最美好的期许,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份期许的践行者。
现代化的街道已为国庆披上盛装。回望这座记录着百年征程的建筑,忽然懂得:从一层的星火初燃,到五层的未来可期,这段观展的旅程,不仅是对党史的回望,更是与祖国的一次深情对话——我爱您,祖国!2025年的国庆,我注定把这份滚烫的记忆藏在心底,化作最真挚的祝福:愿祖国永远风华正茂,愿我们永驻青春,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复兴的征程上,续写更多属于中国的荣光,让五星红旗永远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出更璀璨的光芒。
沈一鸣2025年9月于北京
滋味人间,皆是修行
作者:沈一鸣
晨起,又习惯着泡一杯绿茶。茶叶在杯中舒展、沉浮,淡淡的香气袅袅升起,漫过鼻尖时,忽然读懂了那句“苦才是生活”。生活从不是刻意刁难,苦更像茶底的回甘,藏着最踏实的滋味——或许是往日加班到深夜,饥肠辘辘时撞见街角小摊,一个热包子下肚,暖意便从胃里漫到心头;或许是倾注心血的事终究落空,低头叹息时却发现,自己早已比从前多了几分扛事的坚韧。那些曾皱着眉咽下的苦,最后都悄悄酿成了岁月里的糖,甜了如今退休后的安稳时光。
有人问:“都退休了,怎么还总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可问者不懂,累从来不是生活的负担,而是藏着温度的印记。没有伏案写作时的专注与疲惫,怎会有落笔成文后,对着文字静静微笑的轻松;没有为一篇稿子反复打磨的较真,怎会懂放下笔时,窗外晚风拂过脸颊的温柔。就像农人耕耘,唯有汗滴落入泥土,才能换来秋收时稻田里的一片金黄;似匠人琢玉,唯有经得住千锤百炼,方能见玉石最终的莹润光泽。写作的累,于我而言从不是辛苦,而是在笔墨间找到自我价值,在忙碌里守住内心热爱的方式。
生活最是无常,前一秒或许还走在平坦的坦途,下一秒便可能踏入蜿蜒的岔路。从前总怕改变,总想攥紧眼前的安稳,后来才明白,世间唯一不变的,恰恰是“变”本身。一场骤雨会打乱花开的节奏,一阵清风会改变云的去向,一次偶然与文字的重逢,便彻底改写了我退休后的人生轨迹。不再为变化惶恐,反而学着像水一般——遇山则绕,不与阻碍硬碰;遇谷则淌,顺着地势寻路。就在这份顺应里,我寻到了写作这方天地,也在改变中遇见了更从容的自己。
旁人总说“老来写东西太酸”,可只有自己知道,拿起笔的那一刻,才是最有力的历练。这份历练,不是逆来顺受的妥协,而是写作时的“耐”与“思”——耐得住久坐的寂寞,也思得透生活的细碎。曾写下过往的委屈与遗憾,落笔时忽然就释怀了,心也跟着宽了几分;曾为一篇文章熬到深夜,字句斟酌间,竟也熬过了那些莫名低落的日子,人也变得更坚韧。就像宝剑锋从磨砺出,唯有忍过砂石的反复打磨,才能亮出藏在鞘中的锋芒,写作便是我人生后半程的“磨刀石”。
真正的智慧,从不是争强好胜的计较,而是“容”的胸怀。容得下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便少了许多无谓的争执;容得下生活里的不完美,便多了几分自在的从容。就像大海,正因容得下百川奔流而来,才成就了吞吐天地的壮阔;似天空,正因容得下乌云短暂停留,才换得来雨过天晴的晴空。学会包容,从不是为了取悦谁,而是为了解放自己——不被鸡毛蒜皮的小事困住脚步,不被无关紧要的闲气扰了心情,在这份包容里,活得通透又自在。
这喧嚣的世界里,“静”成了最难得的修养。如今的我,总爱在清晨读半页书,让文字的温度唤醒惺忪的晨光;傍晚时坐在河边看云,看它们聚了又散,像极了人生里的遇见与别离;到了夜晚,便铺开纸、拿起笔,把一天的思绪、过往的回忆,都融进字里行间。静从不是无所事事的慵懒,而是在安静中沉淀思绪,在独处时与自己对话。心一静,外界的浮躁便扰不了心神;人一静,纷繁的琐事里也能寻到清晰的方向。就像湖面,只有风停浪息,才能清晰映出岸边的树影与天空的蓝;人心只有静下来,才能看清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追“得”,却忘了“舍”才是得到的开始。退休后才慢慢懂得,舍掉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才能轻装上阵,不为琐事烦忧;舍掉那些无意义的纠缠,才能腾出时间,做真正热爱的事。就像整理书房,扔掉不再需要的旧物,才能给新的东西留出空间;人生也是如此,放下该放的执念,才能抓住真正想要的幸福。舍从不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拥有——舍掉了从前的匆忙,才拥抱了如今的闲适;舍掉了无关的纷扰,才收获了与文字相伴的纯粹。
走到如今才彻底明白,所有的“拥有”,都始于“做”这一个字。想拥有健康的身体,便坚持每天晨练,让脚步踏过晨光;想把写作这件事做好,便每天读书、练笔,不辜负每一段与文字相处的时光;想留住身边的温暖,便用心对待家人朋友,把关心藏在日常的问候里。光有想法不够,光有期待也不够,唯有脚踏实地去做,才能把心里的向往,变成眼前的真实。就像种子,只有冲破泥土的束缚,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似星光,只有努力闪烁,才能在夜空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光亮。
生活从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单选题,苦与甜、累与闲、舍与得,都是它鲜活的侧面。我们一路走在人间,经历着、感受着,在苦中品出甜的滋味,在累中学会成长的勇气,在变中找到适应的从容,在忍中炼就坚强的内心,在容中收获豁达的心境,在静中沉淀浮躁的思绪,在舍中懂得拥有的真谛,在做中实现想要的生活。这一路尝过的滋味,都是人生的修行;这一程看过的风景,便是最珍贵的人生。
报告文学 秋声赋:在时光褶皱里打捞金色的诗行
作者:沈一鸣
当一缕秋风掠过苏北平原的玉米地,穗子便裹着阳光的温度轻轻摇晃;当江南水乡的桂树在夜色中悄然缀满金粟,暗香便顺着青石板路漫进寻常巷陌;当塞北的胡杨开始为大地铺展油画般的浓烈,戈壁便多了层对抗风沙的壮阔。我们终是懂了,秋从不是季节的尾声,而是时光用三季光阴酿就的醇酒,是自然为人间铺开的抒情长卷,更是藏在生命褶皱里,最懂人心的温柔注脚。
秋的底色,是“删繁就简”的通透。春日的懵懂、夏日的喧嚣,在秋风里渐渐沉淀为沉静的质感。北方的山林间,白杨抖落满身细碎的叶,让阳光得以穿过疏朗枝桠,在地上织就斑驳的金网;银杏把一年的养分凝成扇形的金黄,风过处,满树“金蝶”蹁跹,落在青石板路上,铺成通往深秋的柔软地毯。南方的田野里则是另一番景象,稻田褪去青绿,稻穗饱满地垂向大地,风拂过时,万亩稻浪翻滚,沙沙声里满是丰收的絮语。就连天空,也像是被秋水洗过一般,蓝得纯粹而高远,偶有几缕白云慵懒地舒展,便成了这幅“秋日晴空图”最灵动的笔触。这通透里藏着自然的智慧——不执着于繁盛,不贪恋于热烈,懂得在恰当的时节“留白”,让每一寸空间都盛满清透的光。
秋的内核,是“藏器于身”的厚重。若说春是播种的希冀,夏是生长的躁动,那秋便是沉淀的丰盈。在大沙河的苹果园里,果农踩着晨露摘下红彤彤的富士,果皮上还沾着昨夜的霜气,咬一口,脆甜的汁水在舌尖炸开,那是阳光与沙土共同孕育的甘美;在黑龙江的黑土地上,收割机轰鸣着驶过,沉甸甸的大豆、玉米被卷入仓中,翻起的黝黑泥土带着湿润的气息,散发着孕育生命的芬芳。就连沛县的巷弄小店,也被秋的厚重填满——糖炒栗子的焦香裹着热气飘出半条街,烤红薯的甜糯在锡纸里慢慢酝酿,路过的人忍不住停下脚步,买一份捧在手心,暖意便从指尖顺着血脉传到心底。这丰盈从不是凭空而来,是春种时的弯腰、夏耕时的汗水,是时光对“耕耘”最诚实的回馈,恰如人生里那些扎实走过的路,终将在这秋日,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秋的灵魂,是“以情为墨”的温柔。它最懂人间的情谊,总在不经意间为相聚添上浪漫的注脚。重阳登高时,秋风拂过母亲的花发,远处的田野尽收眼底,子女搀扶的手、轻声的叮嘱,把家庭的暖揉进了秋日的风景里;中秋月更圆,一家人围坐在庭院里,桌上摆着月饼与美酒,月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话家常、忆往事,月亮的清辉里,盛满了团圆的暖。久未谋面的旧友,也会在秋日的午后发来一句消息:“最近桂花开了,想起咱们破案时一起熬夜的日子”,简单的话语里,藏着跨越时空的惦念。正如古人所说“秋日胜春朝”,这份“胜”,不仅在于风景的绚烂,更在于秋总能让人心变得柔软,让情谊在时光里愈发醇厚——就像陈年的酒,经过秋的沉淀,每一口都满是岁月的温情。
站在秋的渡口回望,我忽然懂得,秋从不是“萧瑟”的代名词,它是自然写给人间的启示录:教会我在繁盛时懂得沉淀,在收获时心怀感恩,在平淡中品味温柔。当秋风再次拂过脸颊,不妨停下脚步,闻一闻巷口的桂香,看一看田野的稻浪,听一听落叶的私语——那些藏在秋日里的美好,正像情谊般,在时光里静静流淌,温暖着每一段前行的旅程。而我,也终将在秋的馈赠里,带着这份通透、厚重与温柔,走向更远更远……。
睢宁沈氏文化探考:一脉文心照古今
作者: 沈一鸣
睢水汤汤,流淌过千年岁月,在苏北平原上滋养出睢宁这片厚土。这里的沈氏家族,便如河畔苍劲的古槐,将根须深深扎进历史的岩层,以文化为干、人文为枝,在时光里舒展成一幅绵延不绝的家族画卷。而睢宁特有的“两汉文化”印记、“儿童画之乡”的灵动,还有庙会里的烟火气、布艺中的巧思,更与沈氏的家风文脉交织,让这幅画卷添了几分鲜活的乡土韵味。
追溯沈氏的脉络,是触摸一段与土地共生的历史。或许在某个烽烟渐息的朝代,沈氏先祖携家带口来到睢宁,择水而居,垦荒拓土。他们用犁铧在田畴间写下最初的生存密码,也用祠堂的匾额立下家族的精神信条——“孝悌传家”的训诫刻在木上,更融进每一代沈氏人的骨血里。明清时期的族谱上,还留着族人耕读不辍的印记:春日里,男人们在田埂间劳作,身旁放着一卷《论语》,歇晌时便借着树荫诵读几句;冬夜里,煤油灯下,孩童们跟着长辈临摹从睢宁汉画像石上拓下的纹样,那些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的图案,悄悄在他们心里埋下了对文化的敬畏。那时的沈氏,没有惊天动地的功业,却以“耕读传家”的坚守,在睢宁的乡土间种下了文化的种子。每到腊月,族里的妇人还会聚在祠堂偏院,用彩线绣布艺——绣着“连年有余”的肚兜给新生儿,绣着“松鹤延年”的枕套送老人,针脚里藏着的,是沈氏人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
若说历史是沈氏的根基,那文化名人的事迹便是这棵家族之树最醒目的枝桠。清代乾隆年间,沈氏族人沈维鐈便是其中的代表。他自幼在睢宁老宅的书斋里苦读,窗外是睢水的潺潺声,案头摆着祖父留下的手抄诗集,还有母亲绣的“耕读图”香囊。后来他考中进士,官至工部侍郎,却始终不忘故土——每次回乡,都会带着笔墨纸砚走进睢宁的私塾,给穷人家的孩子讲课,还将自己的俸禄拿出一部分,修缮县里的文昌阁和汉画像石馆。他尤爱写关于睢宁的诗文,在《睢水棹歌》里,他写下“麦浪翻风千顷绿,豆花吹雨一篱香”,把睢宁的田园风光写得活灵活现;逢着睢宁三月三庙会,他还会挤在人群里,看杂耍、听评书,然后写下“庙前箫鼓逐人来,十里春风满市街”的诗句,这些文字后来被收录进《睢宁县志》,成了后人了解清代睢宁风貌的珍贵资料。
到了近代,沈氏家族中又出了一位书画名家沈子善。他受睢宁汉画像石艺术的启发,将石刻的古朴线条融入书法,笔下的隶书既有汉碑的厚重,又带着睢水的灵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在南京举办书画展,特意将一幅临摹睢宁汉画像石的《车马图》挂在展厅中央,向参观者介绍家乡的文化瑰宝。晚年回乡后,他更是一头扎进睢宁的民间艺术里:和剪纸艺人学剪“喜字纹”,把剪纸的对称美揉进书画构图;在庙会的糖画摊前驻足,看糖丝在石板上勾勒出花鸟,便琢磨着如何用墨色表现这份灵动。更难得的是,他看到村里孩子爱在地上画画,便主动在祠堂旁开辟了“画坊”,教孩子们用简单的线条画睢水、画麦田、画沈家祠堂前的老槐树,还把汉画像石上的纹样简化成儿童能懂的图案。那时的睢宁儿童画还未成名,沈子善却断言“这土里能长出艺术的花”,而后来,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画作一步步走出睢宁、走向全国,为“儿童画之乡”的美誉埋下了伏笔。
而人文的温度,始终是沈氏家族最动人的底色。记忆里,沈家祠堂前的老槐树还在,每到清明,族人从四面八方赶回,祠堂外会摆起睢宁特色的“炸糖糕”“盐豆子”摊子,族中的老人一边给孩童分糖糕,一边讲过去的故事:民国初年,睢宁闹蝗灾,沈家打开粮仓接济乡邻,还把祠堂改成临时粥棚,每天清晨,粥棚前飘着的小米粥香,温暖了半个县城;上世纪六十年代,沈氏族人沈广侠在村里当教师,她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把因贫困辍学的孩子一个个劝回课堂,车筐里总装着自己做的“睢宁辣汤”,冬天怕汤凉,就裹上厚厚的棉布——那辣汤里的胡椒香,成了许多孩子童年最暖的记忆。就连族里的婚丧嫁娶,也透着人情味:娶媳妇时,新娘要给长辈敬“睢宁腐乳”,取“福寿绵长”之意;办丧事时,族人会轮流帮着守夜,夜里煮一锅热乎的“粉丝鸡汤”,让守夜的人暖着身子。这些日常里的点滴,就像睢水的水,平淡却绵长,滋养着沈氏家族的温情。
如今,睢水依旧东流,沈氏家族的故事还在继续。祠堂旁的空地上,建起了沈氏文化长廊,墙上挂着沈维鐈的诗文拓片、沈子善的书画作品,还有孩子们画的沈氏家风主题儿童画——有画沈广侠送辣汤的,有画清明祭祖的,色彩鲜亮得像撒了一把阳光。每年重阳节,族人会在这里举办“孝亲宴”,端上睢宁的“烧羊肉”“捆香蹄”,请村里的老人吃饭;三月三庙会时,长廊前还会摆上布艺、剪纸摊位,族里的手艺人教游客绣“耕读图”香囊,孩子们则在一旁画庙会的热闹场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沈氏人,带着“耕读传家”的坚守,带着“崇文尚善”的初心,在新时代里续写着家族的篇章。
或许,这便是家族文化的意义——它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是睢水岸边永不褪色的记忆,是庙会里的烟火气、布艺中的针脚、儿童画里的阳光,是无论走多远,都能回望见的故乡灯火。而睢宁的土地与文化,也因这份坚守,愈发显得厚重而温暖。
山河记得,我们记得
——写在烈士纪念日
作者:沈一鸣
今天,风是静的,心是沉的。当烈士纪念日的钟声在耳畔回响,我们站在时光的渡口回望,那些镌刻在纪念碑上的名字,那些定格在历史长河里的背影,便一一清晰起来。
他们曾是风华正茂的少年,是心怀家国的书生,是刚学会握枪的农民。为了打破黑夜里的枷锁,为了照亮后人前行的路,他们把热血洒进土地,把生命熔进信仰。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只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绝;没有瞻前顾后的退缩,只有“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担当。他们倒下的地方,春草年年复绿,花儿岁岁绽放,那是生命对英雄的致敬,是大地对忠魂的铭记。
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早已化作民族的血脉。是面对危难时“逆行而上”的勇气,是立足岗位时“精益求精”的坚守,是守护家国时“寸土不让”的赤诚。今天,我们追忆先驱,不是为了沉溺于悲伤,而是要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让“不忘初心”的誓言在心中扎根,让“砥砺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
浩然英雄气,激荡天地间。值此九月三十日烈士纪念日,谨向每一位烈士、每一位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国庆已披上盛装,这山河万里、盛世繁华,是他们的夙愿,也是我们的荣光。吾辈护中华,让英雄的精神永远在天地间回响。
国庆夜·奥林匹克公园记
作者:沈一鸣
还未到奥林匹克公园,远处的喧嚣就已像潮水般涌来。今晚的这里,不是平日里的从容漫步,而是一场属于国庆的盛大狂欢。
从踏入广场的那一刻起,人潮便将我裹挟。真是名副其实的人车水马龙,人川流不息,几乎是人挤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笑容,手里挥舞着小国旗,红色的海洋在夜色中翻涌。
鸟巢不再是孤单的钢铁巨鸟,它与不远处的水立方交相辉映,在国庆特别灯光的装扮下,绽放出浓烈的色彩。鸟巢的轮廓被金色和红色勾勒得格外耀眼,仿佛燃烧的火焰;水立方则像一块巨大的蓝色宝石,变幻着流光溢彩。整个奥林匹克公园被节日的盛装打扮得非常美丽,夜色因此变得非常鲜艳。
我被人群推着向前,耳边是此起彼伏的欢笑和快门声。人们举着手机,想要留住这璀璨的瞬间。灯光在每个人脸上投下暖色,那一张张笑脸,就像祖国的花朵一样,在国庆的浓厚氛围中尽情绽放。
这不是一次安静的夜游,而是一次沉浸式的国庆体验。在鸟巢、水立方与涌动的人潮融合下,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节日的脉搏,感受到了那份属于全体国人的自豪与喜悦。夜色因国庆而美丽,人心因祖国而沸腾。
“当鸟巢燃成火焰,水立方化作宝石,国庆夜的奥林匹克公园,是祖国繁荣的璀璨注脚。”
作者简介:
沈一鸣,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沛县公安局二级高级警长,三级警监,沛县政法系统关工委主任,沛县公安局关工委主任。85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沛县公安局治安队民警、交警大队民警、公安局政工室政工干事,公安局办公室主任,公安局 110 指挥中心主任,副科级。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正科级。县委维稳办办主任,副处级。四级高级警长、三级高级警长、二级高级警长(正处级)三级警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