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颂波澜壮阔长征路
(组诗)
诗/廖尚光
反围剿失利
五次遭围天地悲,左倾盲动逞权威。
疆防失守危情紧,浴血红军困重围。
痛失苏区根脉断,雄师陷阵势难违。
拼杀耗尽千钧力,战略转移号角吹。
湘江血战烈
红军喋血大江边,烈火硝烟战正酣。
浪卷丹砂江染赤,骨撑危壁岭成关。
悲风咽咽松垂泪,惨雾沉沉日有寒。
前路茫茫谁领正,怒涛冲出向黔山。
通道转兵急
敌谋陷阱已昭然,盲帅犹思钻瓮坛。
力主转黔争理论,危时扶厦挽狂澜。
群情激愤斥洋派,众口同声称大贤。
巨手一挥开生路,中枢决策焕新天。
黎平会议
征途迷雾锁征帆,会议争明破险关。
北指遵义开胜境,直趋乌水夺雄关。
惊涛难阻竹帆渡,锐旅先登敌胆寒。
捷报频传催奋进,红旗引路唤英贤。
遵义会议颂
路线纷争定大谋,锋芒直指傻洋头。
三军命系千钧发,万绪忧凝一叶舟。
共举奇人齐救险,终凭正义写春秋。
伟人从此擎旗领,敢挽乾坤覆旧鸥。
勇夺娄山关
娄山自古扼黔川,壁立雄关不可攀。
曲径盘崖藏虎豹,危峦锁雾似龙蟠。
苍林蔽日天荒野,雾气吞山风卷澜。
红军两度夺崖隘,捷迹如神万古传。
四渡赤水妙
雄才运策鬼神惊,三省迂回布伏兵。
转战如风迷敌眼,诱追似醉乱胡行。
连环巧计调虎去,独掌玄机施计赢。
莫道沙场多诡谲,千秋一役见英明。
巧渡金沙江
谋韬妙计调滇兵,虚晃贵阳可解局。
铁旅疾施江岸挤,金江突渡甩狼骑。
孤舟破浪先强过,队伍另谋往下趋。
急速雄师占沪定,长征路上创神奇。
飞夺泸定桥
大浪狂涛拍岸高,红军飞渡显英豪。
枪林弹雨当头过,铁索寒烟绕臂烧。
后有追兵狂似虎,前临绝险吼如飙。
一声令下雷霆动,笑看残敌弃甲逃。
彝海结盟誓
秋毫无犯过彝山,大义昭然动九寰。
冰释前嫌盟日月,叶丹携手订心言。
伯承握手环兄弟,歃血为盟共患难。
得道之师天不负,千秋佳话永流传。
浩气爬雪山
千里冰封雪覆巅,危峰刺斗接苍玄。
红旗漫卷寒云上,素絮轻飏赤胆坚。
古路从来人迹绝,红军今作脊梁肩。
为开民智翻身路,不惧霜刀雪地寒。
无畏过草地
荒原草地朔风寒,陷阱泥潭突破难。
生死关头皆踊跃,危途险处共登攀。
兵随将帅同甘苦,志若磐石更加坚。
铁流冲破迷雾去,光昭日月佑军还。
三军会师捷
万险千难皆踏破,长征万里志如磐。
沿途播撒燎原火,遍地欢腾盼凯旋。
民望翻身凝众志,师凭正义聚群贤。
红旗合处风云会,敢以丹心换碧天。
弘扬长征精神
千磨万击话长征,智勇兼施破万程。
一路弘宣革命理,四方踊跃敬群英。
铁流滚滚朝光去,伟业煌煌激帅行。
若无领袖引航向,怎来华夏享安宁。
总结长征
全靠奇才来掌舵,长征转战已翻盘。
敌人追剿终结尾,统帅出招挽险艰。
革命前程光闪亮,推翻旧制道遁宽。
长征胜利创奇迹,才有今朝盛世天。
注: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纪念日,特发此长征组赞颂念之。
铁血丹心铸史诗,平仄铿锵忆长征——评廖尚光《赞颂波澜壮阔长征路》组诗
廖尚光的《赞颂波澜壮阔长征路》组诗,以长征关键节点为经纬,用古典诗词的铿锵韵律,为这段英雄史诗立起了一座立体的文字丰碑。全诗紧扣“赞颂”核心,既是对历史细节的精准复刻,更是对长征精神的深情礼赞,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感染力。
从内容架构看,组诗以时间为轴、事件为点,串联起长征的完整脉络。从“反围剿失利”的被迫转移,到“湘江血战”的惨烈悲壮;从“通道转兵”“遵义会议”的关键转折,到“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的神勇奇绝;再到“彝海结盟”的民族温情、“爬雪山过草地”的坚韧不屈,最终落笔于“三军会师”的胜利荣光与“弘扬长征精神”的当代回响。每个节点皆独立成篇,又彼此勾连,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征长卷,让读者能清晰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尤其“遵义会议颂”中“伟人从此擎旗领,敢挽乾坤覆旧鸥”、“四渡赤水妙”里“雄才运策鬼神惊”等句,精准捕捉到关键人物与事件的核心价值,点睛之笔直击人心。
在艺术表达上,组诗严守古典七律的格律规范,对仗工整、用典贴切,兼具“形”的规整与“神”的豪迈。“浪卷丹砂江染赤,骨撑危壁岭成关”以“丹砂”“骨撑”绘湘江血战之烈,视觉冲击力极强;“枪林弹雨当头过,铁索寒烟绕臂烧”用“当头过”“绕臂烧”写泸定桥之险,仿佛将读者拉入战火纷飞的现场。同时,诗人善用情景交融之法,“悲风咽咽松垂泪,惨雾沉沉日有寒”以悲风、寒日衬战事之惨,“红旗漫卷寒云上,素絮轻飏赤胆坚”以红旗、素絮显红军之志,情感与场景浑然一体,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血性的鲜活记忆。
更难得的是,组诗跳出了单纯的历史叙事,始终贯穿着“精神传承”的主线。从“为开民智翻身路,不惧霜刀雪地寒”的初心,到“若无领袖引航向,怎来华夏享安宁”的回望,再到“长征胜利创奇迹,才有今朝盛世天”的感慨,诗人将长征精神与当代中国紧密联结,让这段历史不仅是“忆往昔”的缅怀,更成为“励当下”的力量源泉。在长征胜利90周年的节点,这样的诗作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既唤醒了大众的历史记忆,也让长征精神在平仄韵律中得以传承与弘扬。
整体而言,这组诗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美感的完美融合。它以严谨的结构、生动的笔触、深沉的情感,将长征的波澜壮阔与红军的英雄气概镌刻于诗行之中,既是对革命先辈的深切致敬,也是留给当代读者的一份厚重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