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词牌 碾压古人
浅析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
刘辉光
八月份由武穴市京剧协会演出的京剧节目《娄山关》在武穴市纪念抗战80周年演唱会上赢得台下效果暴瀑。本节目由武穴市京剧协会会长刘丽华编导。张桂容演唱。十多位票友戎装演出,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情景。《娄山关》词作者毛泽东,全称《忆秦娥.娄山关》。京剧曲谱由著名张派创始人张君秋先生所作,原唱张君秋。我对毛主席这阕词很熟,只是没有仔细研读,观后感触颇深,下面是个人近段时间的思绪。
在诗词界特别是词牌圈大家都明白一个事实:流量版的词牌大家都去写,如《卜算子》《满江红》文人扎堆写,名篇满大街。可《忆秦娥》这样的难“词牌”,写的人特少。
它的难,一点不夸张!46字分上下两阕,三仄韵里硬塞一叠韵,平仄差个调就“翻车”。句式长短得掐着指头算。更坑人的是,它自带“苦大仇深”的基调,没点撕心裂肺的阅历,填出来的词不是无病呻吟,就是味同嚼蜡。
《忆秦娥》从唐代诞生起,就成了文人的“噩梦”。相传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关于这阕词,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称为李白之作,南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有人据词意认为此词可能作于唐天宝(742—756年)后期。明代以来对此词为李白所作的观点亦屡有质疑者,甚至认为此词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被误归于李白名下。故是否李白所作至今是个谜。而从唐至清一千年来《忆秦娥》竟没一阕公认的佳作,《忆秦娥》就这样烂在词牌堆里。
1935年,这个词牌,被毛主席一首《忆秦娥·娄山关》彻底炸红,出手就是千古绝唱。
那年二月,遵义会议后,红军欲北渡长江,却遇上了蒋介石的“铁桶阵”。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换别人早慌了。而红军却逆天改命:掉头东进,打回遵义!遇娄山关横在眼前。万峰插天、一径如线的娄山关者,实乃“鬼门关”也。当时红军人困不整,马吐白沫,大家怀疑这关能闯过去?答案是必须的!红军将士咬牙冲锋,硬是把雄关踩在了脚下。战后,毛主席站立娄山关之巅,西风刮得脸疼,残月未隐,夕阳染血,胸中一团火烧,词就出来了:“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上阕读得人头皮发麻。“西风烈”,一个“烈”字把寒风的狠、局势的险刻画尽致。“长空雁叫”“霜晨月”,冷得刺骨的意象堆在一起,谁读了都浑身一紧。“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为啥马蹄是“碎”的?因为战马累瘫了!为啥军号是“咽”的?因为战士们快撑不住了!可就算这样还在冲,一“碎”一“咽”两字藏的狠劲,前无古人!
下阕一翻,直接封神。“雄关漫道真如铁”,是认怂吗?错!“漫道”即“别吹牛”。雄关再硬,能硬过红军的骨头?“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七个字砸在纸上,就是革命的宣言。遵义会议是新开始,闯过雄关是新开始,这种改天换地的气魄,又一个前无古人!
叠唱的“从头越”,像战鼓擂在心上,把征服天险的狂劲推到顶点。结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把青山写成怒海,把夕阳染成血色,这哪是写景?是把红军的钢铁意志、革命的生死局,全融进天地里,这种格局,再一个前无古人!
我析为什么千年没人能填得好的词牌,毛主席能写绝?原因在于古人写的是“小我”的离愁别绪,毛主席写的是“大我”的浴血奋战!他没被词牌的沉郁捆死,反倒给它注入了气吞山河的魂。
最近反复琢磨这阕词,感受到了字里行间的力量。词牌的难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以前的文人,少了这份胸怀天下、改天换地的豪情罢了。
2025年9月26日星期五于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