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铸城墨韵香,镇原新章续荣光
甘肃省科学院:路等学
白峁岭的风,携着千年黄土的气息,掠过镇原县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汉唐风檐。这风曾拂过王符著书的案几,吹过古原州商道的驼铃,而今又添了新的意涵——它轻掀展厅的帘幕,让3.4万余件展品在光影里苏醒。常山下层文化的陶水管还凝着远古聚落的烟火气,清代书法真迹的墨痕仍藏着镇原文人的风骨,非遗剪纸的纹路在灯下流转如星河,现代文创的棱角则跳动着当代镇原人的灵感。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碎片,与书画交流大会的墨香、作家讲座的文思、兰大合作的朝气相拥,在镇原大地铺展成一幅文脉奔涌的长卷,每一笔都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一、致敬:于建筑中安放千年文魂
镇原县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落成,是一场献给千年文脉的仪式。这片被称作“王符故里”“中国书法之乡”的土地,自古便是关陇要冲、原州重镇,历史的层叠恰如城外的黄土塬,深厚得能听见时光的回响。东汉时,王符在潜夫山下写下《潜夫论》,“忧国忧民”的箴言穿透千年仍振聋发聩;东晋胡方回挥毫写下《蛇祠碑》,虽字迹漫漶,却将“崇文尚艺”的基因刻进了这片土地的肌理——至今镇原仍有十万书法爱好者,笔墨日常早已融入市井烟火。
如今,这座集创作、交流、展览、传承于一体的殿堂,成了镇原文明的“收纳者”与“编织者”。它将农耕民俗的犁铧、古原州商道的银币、红色记忆的徽章一一收纳,用320个展位搭建起320扇“时空窗牖”,让5000余件馆藏的镇原文物有了栖居之地。当孩童踮脚触摸文创产品上的潜夫山纹样,当老者在清代镇原书法家的真迹前驻足,用指腹轻摹笔墨走势,这座建筑便不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化作了可触摸、可对话的“活态文化场域”——在这里,镇原的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二、活化:在交流中点燃传承之火
镇原书画艺术交流大会的启幕,让静默的文化“活”了起来。这场以“书画交流、民俗展示、文旅融合”为主题的盛会,像一条纽带,串起了殿堂的庄重与市井的鲜活。潜夫山森林公园里,书画家们临山而坐,墨汁混着松涛落在宣纸上,是镇原文人雅趣与本土山川的和鸣;书画一条街上,摊贩摆开镇原特产的麻纸与徽墨,孩童围着看非遗传承人剪“镇原八景”窗花,艺术从展厅走进了烟火日常;北石窟驿前,游客驻足于千年石窟下,听讲解员细说古驿道与镇原商贸的过往,古今在此刻交叠。
更动人的是知识与灵感的碰撞。中书协、美协专家的讲座上,理论高度与镇原本土创作者的实践经验相遇,擦出思想的火花;“剪云裳”剪纸服饰展演中,镇原剪纸传承人将“王符论政”“茹河春晓”等本土元素绣进现代礼服,千年技艺在T台上绽放新彩;9D数字球幕影院里,古原州商道的驼铃与新时代镇原发展的脚步声交织,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家乡的过去与现在。
而场场爆满的培训课堂,更藏着镇原文化传承的未来。西安工业大学的书法研究生手把手教学员握笔、运腕,从镇原历代书法家的碑帖讲到临创技巧,让学术的温度浸润乡土;镇原本土作家围坐于文学爱好者中间,聊“镇原故事的当代书写”,教大家如何用文字留住茹河两岸的烟火气。册页、手卷、扇面的专题培训成果展上,学员们的作品虽显青涩,却满是对家乡文化的热爱——这便是镇原传承最好的模样:不是封存过去,而是让经典在当代生长。
三、深耕:以学术之钥开启思想之门
兰州大学的到来,为这场镇原文化盛宴注入了学术的深度。在兰州镇原商会的牵线下,兰大校友书画协会的学者们走进席沟圈村,看村民在农闲时写书法、剪窗花;探访焦宏泽书法馆,听这位镇原本土书法家讲“原州画派”在镇原的传承故事。随后,“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在镇原县融媒体中心挂牌,“兰大校友书画协会创作基地”落户焦宏泽工作室——两块牌匾的落地,不仅是校地合作的开端,更是“学术智慧”与“镇原乡土文化”的双向奔赴。
交流团还带来了珍贵的《潜夫论》原文、译文及手抄本,当这些典籍交到镇原文化工作者手中时,王符的思想仿佛在故乡有了新的生命。学者们与镇原研究者围坐探讨,从《潜夫论》中的“富民思想”聊到镇原乡村振兴,从王符的“务实精神”谈至镇原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这种深度合作,让“中国书法之乡”的镇原民间智慧有了学术的支撑,也让高校的研究有了扎根镇原大地的温度。
四、归真:从历史厚土中汲取未来之力
这场文化盛会的根系,深扎在镇原的文化厚土里。镇原十万书法爱好者的日常书写,是文脉传承的底色;县内留存的古驿道、老戏台、传统村落,是历史留下的印记。作家讲座中,《潜夫山》杂志对镇原本土稿件的打磨,是对地方文脉的续写;书画培训里,“原州画派”技法在镇原的传授,是对艺术基因的守护;兰大合作中,王符文化在故乡的挖掘,是对思想资源的激活。
这便是镇原文化的智慧:既“固本培元”,守住历史的根脉;又“与时俱进”,让传统拥抱当代。就像茹河的水,既带着远古的清澈,又奔涌着新时代镇原发展的活力,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生长。
秋风又起,吹过茹河的水面,携来墨香、书香与学术的清韵。交流中心的展厅里,一块镌刻着镇原历史的古碑静静伫立,千年铭文虽经风雨,却依然清晰,仿佛在诉说着文化的永恒。不远处,年轻学员正蘸墨挥毫,笔尖落下的是对镇原未来的期许;作家们在乡间采风,笔记本上记满了家乡的新故事;学者与镇原非遗传承人围坐交谈,探讨着剪纸如何与现代设计结合,让镇原文化走得更远。
从王符在潜夫山下秉烛著书,到如今镇原文化盛会的启幕,这片土地的文脉从未断流。当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大门向每一个镇原人敞开,当校地合作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发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活动、一次合作,更是一座城以文化为魂,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坚定前行的模样。这便是镇原的答案:唯有与时光对话,方能在传承中开创家乡的未来。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