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船”开到永远
——我所认识的著名儿歌作家张强
【人物名片】张强,笔名“橘子船”,1963年生于河北邯郸,知名儿歌作家,公务员职业。《橘子船》获首届中央宣传部全国优秀童谣一等奖(2009年);《伞》、《怕冷的小猫》分获第二、三届全国优秀童谣优秀奖及二等奖;《蝴蝶兰》获首届“上海好童诗”奖(2020年);部分儿歌入选《中国幼儿文学集成》、《中国新时期幼儿文学大系》、《中国当代最佳儿歌选》百余种选本,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
“当作家难,当一个一生只为孩子们写作的作家更难,当一个一生只为牙牙学语的孩子写儿歌的作家难乎其难。”
张强,就是这样,开着他的“橘子船”,从豪情满怀的青葱岁月开到壮怀激昂的烈士暮年,从碧波荡漾的滏河源头开到全国各地的名刊大报,从独生女儿的口头身边开到万千婴幼的脑海心中……
一
家庭是一个人人生最早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家风家教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态度、行为等方面,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张强就出生在一个家风良好氛围浓郁的教师之家。父亲张希贤是磁县申家庄煤矿的工程师,周末才难得回来。母亲张子英1959年从邯郸师范毕业后留任师范附小,1971年调到峰峰矿务局实验小学,先后当过班主任、教导处主任和业务副校长,1993年退休。
张强一共有弟兄四个,他是老大,小学二年级随母亲从市里来到峰峰,直到参加工作前,一直都是生活在这所小学的围墙边上。童年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晚上,母亲在灯下备课或批改作业,弟兄几个则挤在一张桌子上写作业、记日记。弟弟们从刚上学就学着写日记,如今他们早就出去多年了,都有了各自的小家,他自己的家也搬了好几次,但母亲一直把弟弟们的日记整齐地分放在三个抽屉里,每人都有好几本呢!母亲还细心地珍存着我们小时侯的作文本,时常拿出来翻着看看。母亲还教他们背唐诗绝句,整整背了三四百首……至今回忆起来,他都感到受益匪浅。
张强是弟兄四个中唯一没能上大学的人!高中毕业后在邯郸市第六瓷厂当过一年多工人,后来通过全市政法系统公开招考成为一名国家干部,在职取得大学本科学历,先后在司法局、组织部工作,后任职区文联副主席、区广电局副局长、区政协社法委主任。
二弟张勇成绩非常出色,小学时还跳过一级,可高考前一场重病休学半年成绩受到影响,就这还是考上了河北工学院,毕业后在全省金融系统的公开统招中,以优异成绩入选,现任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渠道管理部总经理。
三弟张刚、四弟张毅是一对孪生兄弟,1989年高考兄弟二人双双考入一流大学,张刚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微电子学专业录取,张毅被南开大学金融学系国际金融专业录取。随后张毅又考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1995年以全额奖学金留学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张刚被保送清华大学直读博士,1996年取得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取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他的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会议宣读,取得多项专利权,已成为世界相关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回顾自己的成长路程,张强十分感恩家庭环境的熏陶,父母不仅教他们学知识,更教他们如何做人,教他们从小培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一切,让他和弟弟们受益终身。
二
张强之所以走上幼儿文学的创作之路,纯粹就是一个偶然的机缘巧合!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整个中华大地到处都是文学春天的景象,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文学青年如春草繁盛,文学报刊如繁星满天,就连生活里的每一丝空气,都是诗歌,都是散文,都是小说,让人陶醉令人向往……而这时期的张强,已是峰峰这座小城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
1988年春,邯郸市首届青年文学创作会召开。会上,张强和邻座的一个作者聊天,得知他是写儿歌的。张强很是纳闷,还有专门写儿歌的?看着他满眼都是好奇,那位作家把他领到入住的房间,从包里掏出一大叠花花绿绿的儿童报刊。读着报刊上那一首首清新稚气的儿歌,抬头再看看眼前这位一米八多的彪形大汉,张强觉得简直太神奇了。
这个作家叫范永昭,是邯邢矿山局石门铁矿的音乐老师,当时已经在全国儿歌创作界崭露头角。
范永昭送给张强一张刊载着他的几首儿歌和他的简介的《幼儿文学》报,并问他叫什么,意思是要在报纸的边缘处签名留念。张强赶忙说“张强,坚强的强”。这个多余的解释,让范永昭写成了“请张坚友指正”。
那天,他们一直聊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张强就迫不及待地跑到附近的书报亭,买了好几种儿童画报,为此还错过了大会的合影。
会议结束后一回到家里,就看到爱人在教不满周岁的女儿剪纸,母女俩头抵头手把手聚精会神的专注神情,让张强忽然间诗情大发,几分钟时间就写下第一首儿童诗《妈妈的剪刀》:
妈妈有把小剪刀
妈妈的剪刀真好
一片树叶落下来
剪成一只快乐的小鸟
用爸爸的一个烟盒
剪成会笑的小猫
我用白纸剪座小房
再剪棵绿树遮凉
让小猫走进房里
让小鸟在树上筑巢
当时,《北京日报》有一个叫“小苗”的专刊,专发儿童作品,他一直很关注着,就把这首刚刚写好的儿歌寄给了“小苗”。没想到,1988年9月4日的“小苗”一字未动刊发了《妈妈的剪刀》。
《妈妈的剪刀》是张强的儿歌处女作!那年他才25岁!那年他在邯郸市峰峰矿区司法局工作!那篇作品后来收入《北京日报“小苗”十周年优秀作品选》 !
自此,张强的儿歌创作一发不可收拾!
1988年5月5日,女儿小小一周岁,张强费了几天心思,写了一组总题为《小小》的儿歌,作为给女儿的生日礼物。之后,他选出其中《早操》和《小辣椒》寄给上海《小朋友》杂志。两首儿歌同时刊发在1989年5月5日出版的《娃娃画报》,每首各占一页,展开正好是一个版面,插画是陈新老师,他把画报装进相框里,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巧合的是,这一天正好是女儿两周岁的生日!《小辣椒》后来收入鲁兵主编的《中国幼儿文学集成》等多种选集。
上海《幼儿文学》报后来改名《小青蛙报》,曾经集中发表过张强几十首儿歌。当时每期报眼位置都有一首刊头诗,1990年9月开始,连续半年的刊头诗都是他写的。责编郑春华本身就是著名儿歌作家,后来更写出风靡全国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郑春华老师很看好张强,曾在一次会上公开说“张强天生就是写儿歌的料儿!”
三
有篇文章说张强“一文天下知”。这其中一个意思是说张强的作品不多,另一个意思是说他的一篇作品知名度太高了。
这篇作品就是他的《橘子船》:
剥个橘子瓣儿
像只小黄船儿
小船开到哪儿
妈妈嘴里边儿
说到《橘子船》,张强感慨颇深。他说,当时他在矿务局一个临路边的楼上住,窗外总是人声鼎沸车声隆隆,即使在夜里也吵的人很难入眠。那天正好是周末的晚上,明天不用上班,他想熬夜写点东西,可怎么也写不出来,没有灵感!就在客厅地上走过来走过去走过来走过去,哎,突然看到女儿放在茶几上盘子里一瓣橘子,又想起女儿和妈妈一起掰着橘子我喂你一口你喂我一口其乐融融的情景,就突然间灵光迸发,坐那儿在一张白纸上写,写了一首又一首,不太满意就丢在地上再写!第二天,他一起床就又一张纸一张纸的理平了,再整理出来。那天收获挺大的,十几首!除《橘子船》发表在《北京日报》,其余11首,以“儿歌一束”为题,全部发表在1990年9月18日上海《幼儿文学》报。那期的刊头诗《亚运会》也是张强写的。
现在回首来看,那一夜的十几首儿歌首首都堪称经典!但是最为经典的还是那夜的第一首——《橘子船》!
《橘子船》首发于1990年3月25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一经刊出,很快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播出,又先后入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小朋友学儿歌》和《365天精彩儿歌》、作家出版社《中国当代最佳儿歌选》、上海音乐出版社《宝宝最爱唱的歌》、希望出版社《中国儿歌金库》、重庆出版社《中国幼儿文学集成》、未来出版社《中国新时期幼儿文学大系》、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儿歌当代卷》、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儿歌大系》、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全国优秀童谣评选作品集》等几十种选本和音像读物。
2004年,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团市委、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联合开展的北京新童谣征集活动中,《橘子船》从应征的两万多首作品中脱颖而出,收入北京新童谣征集活动精华本《新童谣幼儿版》,这本书先后印行两千万册,成为北京市的校本童谣。
2009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开展的全国优秀童谣评选活动中,经各地层层选拔、网上投票评选和评委会评审,10首童谣获得优秀童谣一等奖,另外60首分获二、三等和优秀奖。《橘子船》荣获一等奖。
此外,《橘子船》还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师范作品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幼儿文学实用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学习活动3-4岁》等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幼儿师范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幼儿园活动教材,都有张强儿歌《橘子船》,著名儿童音乐家汪玲作曲的《橘子船》,随着课本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幼儿园传唱。
《橘子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最最重要的是,他把剥橘子给妈妈吃这样一件普普通通的生活小事,上升到中华美德的高度。作者取小见大,想象丰富,比喻形象,绘声绘色,传形传神。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说,给妈妈剥橘子吃,写这样一件生活小事,因运用贴切形象的比喻而妙趣横生,纯真童心释放的爱母深情获得如此动人的宣示,体现了作者难能可贵的慧眼诗怀。素朴精炼的纯口语,每句句末看似不经意的儿化音,也为这首歌谣平添几分亲切轻快的情调。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樊发稼则说,《橘子船》抓住的是一个生活中的小细节,让孩子充满爱意的行动来实现爱的表达,来展开幼儿内心里那份天然的纯净与美好。
三十年一晃而过,但诞生儿歌《橘子船》和另外11首儿歌的那个夜晚在他心中却始终恍若昨天。他一直认为,那是一个奇妙的夜晚!那是一个神助的夜晚!
一夜写12首儿歌!首首经典!永生难忘的那一个夜晚:1989年11月11日星期六!
四
张强的儿童文学创作起步顺利、起点也较高,但没有一鼓作气坚持下来,后来调到区委组织部后,工作节奏工作性质和环境氛围都反差较大,又外放担任领导职务,每天的工作应酬弄得他焦头烂额苦不堪言,有一个时期儿歌写作逐渐减少。客观的讲,这其中这有其自身原因,但更多的是受机关事务的影响。开始他心里也没有什么,给他震动促他自省的是2016年的5月,在北京一个研讨会上冰波老师的一席话!20多年没见,冰波老师居然还一眼就能认出他来,为他的中途停笔感到遗憾。冰波老师说,“你十分优秀!是个难得的儿歌创作人才,不写有点太可惜了!你知道有多少孩子在等着你的儿歌新作啊。”
冰波老师的一番话语重心长,字字句句击打着张强麻木的心灵。他毅然决然的推掉了大部分不必要的应酬,回到书桌,拿起铅笔铺展稿纸,重启他的创作之路。
这时候,网络已然成为了时代潮流。向网络进军!张强注册了网络账号,在新浪开通了名为“橘子船儿歌”的博客。这是他创作的又一个转折点。一时间,近千位小博友和他们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聚拢在了他的名下,聚拢在了他的“橘子船”上,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船长”。他终于又找回了那种久违的感觉,他终于又回到了孩子们的身边心中。这一回,他找到了一种更有针对性的创作方式,根据孩子们的生活,为每一位名小博友定制儿歌,还在网上与孩子和家长互动。这一举动,被儿童文学前辈圣野先生称之为“幼儿文学界走进童心世界的典范”。
博友们的倾情互动,带给他生命中的一次又一次感动,也成为他创作的不竭动力。
陕西博友“图图一家子”,从张强的博客上精选儿歌,辑印成精美的诗画作品集《众人划桨开大船》,还一页一页的用彩色复印出来,装订成册,寄给他一本。
北京一位博友,将他博客上的儿歌整理出来,从中精心挑选了360首,按照生活儿歌、配画儿歌等不同形式分编成六册,形成“橘子船儿歌系列”。这些儿歌再现的是小博友们原汁原味的生活,是在张强与小博友和家长们互动过程中诞生的,且被孩子和家长转载或认可,从博客上每首儿歌下密密麻麻的点评即可印证。每册书的前言、后记也都出自博友之笔,洋溢着大家对橘子船儿歌的喜爱之情,封面采用小博友画笔下各式各样的橘子船。
上海有一位爷爷博友,原来是一所中学的音乐老师,也会谱曲。老人挑选出一百多首儿歌谱上曲子,自己再配乐,让小孙子和他的小伙伴一起演唱,制成小视频放到了网上!
2021年1月,他又与时俱进,开通了“橘子船儿歌”视频号,现已发布三十多期,受到小朋友和家长的欢迎。
…………
五
是啊!是故乡的鼓山滏水让他拥有一颗温柔的童心,让他于喧嚣中潜心挚语,创作出一首首纯净无瑕滋润心灵的儿歌,为千百万牙牙学语的孩子们奉献出一粒粒籽粒饱满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张强,依然是千千万万小朋友的“橘子船叔叔”,依然是千千万万小朋友家长的“船长”,依然皓首穷经伏案创作笔耕不辍,依然摇着他的“橘子船”在一片片纯真无瑕未来可期的心海上荡漾……
张强对当前的儿歌现状表示担忧,他说儿歌首先是文学,是儿童文学,不是成年人的御用工具。因此,他从不跟风,从不写应命文学,儿歌创作坚持宁少勿滥。
谈到未来的计划,张强一腔恳切:“只要能写,就一直写下去!把我的‘橘子船’开到永远……”(栗洁春)